7月29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大湾区(黄埔)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中心举行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产业政策宣传推介会暨低空经济产业联合会成立活动。活动全方位解读了区域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政策体系、发展规划与建设成果,吸引了50余家区内外部重点企业参与。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从基础设施搭建到多元场景应用,黄埔区正加速形成一条要素齐全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展现出强大的集群效应和澎湃动能,标志着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低空经济“天空之城”的崛起。
推介会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详细解读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简称“低空与航天11条”。该政策是对2023年“低空10条”的升级,旨在构建要素完备的产业生态高地。政策计划投入约2亿元资金,提供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扶持,单条最高奖励达30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取得航空器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其他措施包括:单个项目落户最高补贴1000万元,按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即时兑现;参与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每年最高可获600万元补贴;对载物、载人等示范项目最高给予300万元运营补贴;单个企业入住产业园区租金补贴最高200万元。政策还支持整机制造企业提升本地核心零部件配套率,推动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龙头企业引领“链式”发展,并增加无人机操作员培训支持。
广州开发区建设和交通局首次发布全省首批区级低空起降点和航线规划,提出“3+9+N”低空起降点布局体系,包括3个起降枢纽、9个起降场站和多个起降点。规划构建以“知识城—生物岛”和“知识城—海丝城”为主廊道的“人”字形低空主航道,重点打造高端商务、物流、医疗物资和政务巡检等多条航线。截至今年7月,全区已推动知识城和黄埔直升机场枢纽建设,建成九龙湖、何棠下和创新公园场站,以及22个小型起降点。配套设施加速布局,如占地5平方公里的低空装备智造园正建设跑道、实验室和测试设施;低空管理服务平台1.0版本已上线,全区部署31台5G-A基站,实现对航空器的通感一体化监管。
黄埔区通过政策驱动,推动低空经济从蓝图走向现实。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飞行活动达1923次,总飞行时间243小时,飞行里程3760.57公里,批复空域408.4平方公里。在全省首发16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和55项机会清单,覆盖生产作业、公共服务和航空消费三大领域。例如,在生产作业方面,极飞科技打造超级农场,无人机精准播种和农药喷洒年作业面积超500万亩,效率提升30%以上,成本降低20%;在公共服务领域,17台自动值守机库实现24小时巡检,累计飞行超3000架次,问题处理效率提升40%;在航空消费领域,黄埔综保区低空运输智能通关模式实现常态化运营,累计飞行近100架次,运送高价值货物超1000公斤。计划三年内投放100架政务无人机,开放智慧物流、应急救援等10个商业化场景。
全区低空经济产值规模达148亿元,汇聚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广汽高域等50余家上下游企业。依托“12136”现代产业体系,黄埔区组建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产业办公室,形成覆盖研发、制造、运营的全产业链。过去一年签约26个低空项目,总投资183亿元,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以大带小”的共生格局。广州开发区交通投资集团及旗下公司通过“新基建+场景+园区+基金”战略,目标到2025年底集聚超100家相关企业。
活动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低空经济产业联合会正式揭牌成立,由广东省低空领域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共同发起。联合会旨在构建“供需对接、企业合作、产业融合”的生态,整合产学研用金资源,搭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标准制定和项目合作的桥梁,促进产业链深度协同与融通创新,助力区域成为全国低空经济产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