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从地面卷向太空,车企竞相发射卫星布局新赛道

车企的竞争正从地面蔓延至太空。吉利宣布旗下“吉利星座”已将1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自2022年起通过6次发射,累计64颗卫星在轨运行。与此同时,特斯拉通过埃隆·马斯克掌控的SpaceX“星链”计划推进卫星发射。长城汽车、丰田汽车等车企也纷纷与不同企业合作,布局太空领域。这场耗资不菲的“太空竞赛”,究竟是业务拓展还是战略布局?其投入规模与商业变现前景引发关注。

车企的太空竞赛主要分为两大模式:吉利和特斯拉代表“亲力亲为”的重资产模式。特斯拉依托SpaceX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低轨卫星星座,专注于高速宽带服务,未来可能支持车载影音娱乐和高级自动驾驶数据实时回传。吉利则侧重低功耗物联网通信,保障车辆基础数据传输。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这反映了不同市场阶段和技术判断的差异化选择。

多数车企采用“签约合作”的轻资产模式。2024年4月,比亚迪仰望U8越野玩家版搭载与中国电信联合研发的卫星通信终端,成为全球首款直连卫星的汽车。同年11月,长城汽车通过拼车发射整星项目,开启国际宇航业务合作。2025年1月,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宣布投资70亿日元开发卫星运载火箭,强调未来移动出行不应限于地球。柏文喜指出,这种模式启动快、风险小,但服务定制化较弱,主要为高端车型增加卫星电话功能。

车企进军太空的核心目的是为智能汽车“补盲”。柏文喜举例,偏远山区或无人区常无5G覆盖,导致车载系统和求助功能失效。北斗和GPS仅用于定位,无法通信。自建卫星可确保车辆在出海过程中关键数据的安全传输,减少对第三方网络的依赖。公网或海事卫星因未针对汽车需求优化,存在延迟和数据安全风险。

卫星发射投入极其昂贵。柏文喜分析,单颗低轨通信卫星成本在数千万元人民币级别,包括研制、发射和运维分摊。部署50颗卫星的总投入预计达数十亿元:直接成本约25亿元(假设单颗5000万元),地面系统建设需数亿元,加上每年数亿元的运维费用,全生命周期总投入可能超50亿元。

商业变现前景相对乐观。卫星服务可拓展至远洋货轮、工程机械或应急救援等B端市场,将成本转化为新业务。但柏文喜提醒,关键挑战在于快速吸引足够付费用户摊薄前期投资。B端物联网服务需长期培育,C端车联网服务中用户是否愿为“永不失联”功能付费,仍需市场验证。

车企的“天空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这场竞赛将重塑未来出行生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