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雄安新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围绕率先培育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标志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生命科学、未来能源、未来产业科技服务三大新增长领域,大力发展量子科技、鸿蒙欧拉、RISC-V(开源指令集架构)等未来产业创新技术,构建梯次合理、融合发展的未来产业体系,以及实施未来产业发展六大行动,在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上有所作为,在新发展赛道上突破先行。
布局卫星互联网、时空信息、商业卫星智造和空天飞行器等重点赛道,聚焦卫星集成与总装、运载服务、卫星载荷、关键单机部组件、元器件制造、关键软硬件技术研发、电信运营商与后台服务企业等细分领域,构建空天地一体、通导遥融合、宽窄带结合的空天产业体系。
附全文
雄安新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前瞻谋划部署雄安新区未来产业布局和发展,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四个三”科技创新体系,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着力构建未来产业体系,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新时代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重要策源地、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构建未来产业体系
深度融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着眼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率先培育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标志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生命科学、未来能源、未来产业科技服务三大新增长领域,大力发展量子科技、鸿蒙欧拉、RISC-V等未来产业创新技术,构建梯次合理、融合发展的未来产业体系。
(一)重点推进标志性未来产业链条
1.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布局卫星互联网、时空信息、商业卫星智造和空天飞行器等重点赛道,聚焦卫星集成与总装、运载服务、卫星载荷、关键单机部组件、元器件制造、关键软硬件技术研发、电信运营商与后台服务企业等细分领域,构建空天地一体、通导遥融合、宽窄带结合的空天产业体系。以中国星网为牵引,壮大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持续开展卫星平台和载荷关键技术、大规模星座组网核心技术、终端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行动。以中国时空为牵引,做强时空信息产业链,发展关键技术研发、芯片模组制造、时空信息应用、创新场景打造等。以中国航天科技为牵引,打造商业卫星智造产业链,加快形成卫星集成总装能力。以中国航天科工为牵引,构建空天飞行器产业链,支持雄安空天实验室建设,加速形成涵盖空天飞行器设计、制造、测试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生态。推动空天信息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
2.人工智能。以垂直大模型和应用大模型为重点方向,结合大规模城市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构建人工智能“门对门”“上下楼”的开放化、全栈式产业生态格局。夯实基础层能力建设,支持中移芯昇、雄芯科技、雄安百信、芯联新发展芯片、服务器、光模块等硬件技术和设备研发制造,提升算力和数据服务能力。强化技术层能力供给,支持梅卡曼德、眼神科技等头部企业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人工智能安全等方面持续开展基础技术研发,支持星网数科、大唐数科、工银科技、国药数科等疏解央企和雄安气象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聚焦各自领域做精做强一批具有行业重大影响力的垂直大模型。推动应用层场景赋能,聚焦“人工智能+”交通、医疗、教育、生活服务、制造等领域着力打造应用大模型赋能高水平城市管理新机制,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
3.新材料。以增材制造技术为牵引,以应用需求创新为导向,构建包含增材材料、打印工艺、规模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依托北京科技大学、河钢集团、石晶光电等创新主体,加快发展钛合金、钴铬合金、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增材材料和聚乳酸、聚苯乙烯、光敏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非金属材料发展。依托雄安重大装备金属新材料研究院发展大型构件,依托雄安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发展小型异形件,推进金属成型工艺及非金属打印加工工艺研发。以大规模直接制造为导向,围绕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北大人民医院、中国大唐、中国华能、中国中化等疏解单位需要,推动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新能源装备等工业级增材制造领域以及电子产品、文化创意、模型模具等消费级增材制造领域应用。
(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增长领域
4.生命科学。聚焦大健康产业,推广“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加快发展以保健食品、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依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医工交叉转化研究院等平台,发展免疫细胞治疗平台搭建、高端医疗器械自主研发、肿瘤疫苗研发、医疗健康智能化等领域。打造以生物药研发和临床转化为核心、合成生物与基因技术创新应用为先导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
5.未来能源。布局先进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重点突破新型能源储运技术及核心部件制造。发展石墨烯、纳米材料等新型储能材料,推进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研发转化。围绕氢制备、储运设备及设施等重点方向,打造氢能产业技术研发和核心制造新高地。面向新能源智能化管理,开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能源发电预测及优化调度技术,推动智慧能源技术突破。前瞻探索激光能源传输、无线传输技术等能源传输新路径。
6.未来产业科技服务。围绕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要,以中试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高效集成、专业规范的未来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技术识别、概念验证、专业研发、中试熟化、创业孵化、要素交易、科技金融、高端科普等全链条服务,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三)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创新技术
7.未来产业创新技术。打造量子信息全场景应用示范区,推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先进技术在新基建、空天、气象、金融、能源和交通等领域试点应用,加快布局量子芯片、关键硬件、网络设备、应用终端等相关产品的中试生产线。打造全域鸿蒙生态,建设鸿蒙适配中心,推进电子政务、金融、能源、交通等各领域“鸿蒙化”应用。加快构建RISC-V技术生态平台,打造RISC-V应用示范区。集中力量建设若干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创新平台。
三、实施未来产业发展六大行动
(一)原始创新策源行动
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高水平建设雄安空天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雄安创新研究院建设,加快“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组建雄安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一批顶尖人才团队落地,开展未来产业前沿探索。支持雄安未来材料研究院、空中能力层装备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合学术界、产业界多方力量,打造一批覆盖从原始创新到大规模商用各创新环节的高水平综合性创新平台,开展未来产业方向预测研判,强化技术甄别,不断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结构。在科技部雄安科技创新专项中设置未来产业专题,支持一批未来产业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着力解决未来产业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拓宽国际科创合作渠道,促进一批基础科学技术区域共创和国际合作攻关。
(二)创新成果转化行动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充分发挥雄安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桥梁”和“枢纽”作用,着力突破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推动疏解央企、科研院校、医院、服务机构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推广“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等新模式,优化完善雄安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和共性、颠覆性技术供给。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赋予科学家、疏解高校、高技术龙头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合伙人”的地位,探索“双管理、双首席、双导师”模式,针对重点项目实施校企各一位负责人的“双首席”制度。探索以“拨投结合”方式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新区。赋予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自主权,支持研发人员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使用。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机构,引进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职业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先使用、后付费”创新模式,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三)未来场景建设行动
发挥未来之城场景牵引作用。丰富拓展未来之城场景汇功能,开展创新成果展示、专业大赛、技术交易、资本对接等活动,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平台。探索“场景验证+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场景建设创新机制,以早期验证、市场衔接助力技术转化和产品推广。实施未来场景实验室建设计划,支持创新型企业与高水平科研院校共同探索开发新应用场景,构建“未来场景实验室”,推动一批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实测验证。实施未来产品创新计划,聚焦重点行业搭建一批综合性、专业化中试转化平台,推动未来技术、未来产品快速迭代突破。实施标志性场景打造计划,从未来之城建设出发开发一批场景,面向前沿技术转化需要开放一批场景,定期发布未来产业场景清单,举办系列场景大赛,推动最新技术、最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精准有效衔接。
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场景。加快推出一批覆盖范围广、带动效应强的垂直领域标志性应用场景,重点打造防灾减灾、环境监测、城乡规划、资源勘探、精准农业等商业遥感应用场景,城市交通、通讯、应急救援等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智慧道路、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能监管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重大疾病治疗、人体器官打印、脑机接口等生命科学和新材料应用场景,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场景。鼓励央企、国企、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开放场景机会,由龙头企业牵头设计场景,中小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场景建设,丰富场景创新生态。
(四)产业链协作共进行动
支持疏解央企加大研发投入,率先突破关键赛道。积极引进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大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形成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骨干力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聚焦行业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探索“未来产业专利池”等创新做法,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入池”,着力构建创新力强、紧密度高的未来产业梯度。开展央企与中小企业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梳理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产品需求清单”“配套供应清单”“技术攻克清单”,推动央企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供应链体系。
(五)高端人才聚集行动
实施未来产业人才“筑基计划”,通过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打造雄安新区人才“强磁场”。依托雄安创新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等平台功能,加快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顶尖科研团队。针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制定“一人一策”个性化引进方案,鼓励“以才引才”,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健全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未来产业人才交流机制,推动雄安新区纳入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畅通人才交流合作渠道。引导高校开设未来产业相关专业,支持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强化未来产业人才供给。建立校企联合培育机制,鼓励企业在院校开办联培中心,开展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新型研发机构事业编制,争取引入京津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积极保障疏解高校高考名额配给,切实解决来雄人才“后顾之忧”。
(六)功能布局提升行动
将启动区及第五组团打造成为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区。加快推动疏解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功能完善的产业载体,加快承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转化,吸引集聚高水平创新要素资源。持续完善科创中心等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功能,为未来产业重点企业提供融资、供需对接等一条龙、全方位服务保障。
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未来产业加速发展区。发挥站产城融合的重要承载区功能,布局建设空天园、信息园、生物技术园、新材料园、未来科技园等产业园区,形成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孵化器联动、多元主体功能参与,要素集聚、功能完备、分工协同的产业空间格局,推动未来产业孵化培育、中试转化、规模制造、示范应用,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将自贸区打造成为未来产业开放合作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重点领域制度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建成营商环境优异、创新生态一流、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国际经济交往活跃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在科创资源导入、企业对接、人才引进、场景构建等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尽快取得实效。依托院士、专家等高层次资源,建立雄安新区未来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实现政策、资源配置和科研力量协同,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强化政策衔接。积极对接国家有关部委、河北省关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和重大政策举措,全力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重点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雄安新区落户。加强与北京、天津及河北其他地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建立跨区域项目导入、成果转化、园区共建等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三)加强跟踪宣贯。探索建立未来产业重点产业动态监测和评估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统计调查和分析研究,适时公开发布培育未来产业的阶段性成果。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示范案例的总结,及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