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促航天测控高速发展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航天任务时,东风中心犹如“神经中枢”,承担着无数关键数据和信息的处理传输。这里发出的每一个数据、每一组信息,都关乎着各级指挥员的决策和判断。“数据处理工作如同在离地千米的钢丝上行走,任何一个微小的数据波动都可能发生影响域很大的错乱,所以我们时刻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确保设备各项状态正常。”中心某单位科技人员陈建友说。近年来,中心发射任务呈现高密度、常态化趋势。“从技术层面来看,高密度的发射任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但从时间与人力资源的现实层面讲,还是需要高度调动的。要想稳妥可靠完成任务,就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联调、合练、发射之间的状态切换和配置复核。”该单位科技人员肖强说。任务进入早、结束撤收晚、涉及方向多是各岗位的共同特性。每切换一次任务状态,各岗位工作人员都需要对多路测控数据的传输链路和各中心的通联状态进行检查复核。任务技术状态各异,转换时间紧迫等问题都对单位软硬件能力和人员素质提出新要求。为完成高密度任务的挑战,该单位立足任务需求,自主研发了多个功能高度集成、架构科学前瞻的软件和系统,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任务准备、状态转换时间,还实现了多任务交叉并行和自动化调试联调等功能,为航天发射任务新形势提供了可靠支撑。科技人员介绍:“以往我们处理不同类型任务的状态转换,通常需要约1小时。现在通过自研的一体化指挥显示系统,实现了各型号任务状态的‘无缝切换’,和各类参数接口的自动化配置工作,将准备的时间极大压缩。”“设备状态:绿色!”“数据链路:畅通!”为了消除设备长期高压运行可能引发的各类问题,该单位科技人员会定期对设备进行“全要素体检”,他们自创的“把脉问诊”式检修检测方法,经过长期的验证使用,已衍生出十余项特色检修维护手段。他们深入剖析任务关键节点和操作难点,全面识别风险因素,制定了周密的风险应对措施,确保设备在任务过程中绝对可靠。此外,他们还模拟各种极端场景,从设备故障到数据异常,从提升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到缩短故障处理时间,让岗位人员在一次次的“实操实践”中积累经验、锤炼意志。“每次任务前,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但也充满了激情。每一个数据都是使命,每一次操作都是承诺,当任务宣布成功的那一刻,一切都值了。”科技人员李政君说。为应对高密度、常态化航天发射任务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紧张、综合能力不足等制约发展问题,该单位在任务型号团队管理、技术骨干分配优化、青年人才培养上持续用力,积极推进复合人才队伍建设,由原本的“兼岗、通岗培养”向“通系统、跨系统”升级。通过层层考察,为不同专业的年轻同志“量才定位”,大胆启用,让他们在重大任务中锤炼真本领,加快能力生成,加速成长为航天发射任务中的“中流砥柱”,助推中心航天发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