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后,长征十号要把中国人送上月球!
作为中国现役最强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不仅多次成功执行国家重大发射任务还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助力2024年12月16日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次性将1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也完成了属于它的十一连胜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不仅带动孵化了中国新一代火箭整体型谱的形成更为新一代载人登月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346秒后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败,这一失利如同一记重锤,砸向整个长五团队。嫦娥五号、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被迫按下暂停键,巨大的压力如乌云般笼罩。故障发生时毫无征兆,过程不到0.3秒,排查难度极大,出现还带有随机性。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罕见难题,长五团队将测量和分析的分辨率提高一个数量级,经过908天的“归零攻坚”,227项改进措施,长征五号的可靠性得到了全面提高。2019年12月27日,遥三火箭复飞成功,那一刻,所有的汗水与泪水都化作了喜悦与自豪,长五人在挫折中奋起,开启了属于它的连胜之旅。
为了能够将更多“行囊”送上太空,王珏不仅带领团队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为长征五号设计出了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还持续优化结构细节,将重量降低了100公斤。380立方米容积的贮箱,一千多吨重的大火箭,贮箱最薄处竟然只有几毫米。王珏说:“如果形象比喻,它就相当于一个易拉罐的厚度。”全面升级的长征五号“王者归来”,不仅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变成中国几乎最繁忙的发射场,更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从中型到大型的跨越,把进入空间能力提升了两倍多。它就像一个能力全面的“太空快递员”,建天宫、赴火星、送嫦娥,还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助力。长征五号在技术方案选择上,遵循型谱化发展思路,采用组合化、模块化、系列化原则,新技术比例高达92% 。它带动孵化了中国新一代火箭的整体型谱形成,通过不同直径的搭配,形成大、中、小新一代火箭型谱。同时,长征五号的研制也为下一代重型火箭或重复使用火箭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新一代载人登月火箭长征十号正向着2030年左右把中国人送上月球的目标稳步迈进。在航天领域深耕47年的王珏,不仅是长征五号的总指挥,更是新一代航天人的引路人。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对未来中国航天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当谈及人工智能为火箭设计赋能时,王珏眼中闪烁着光芒。未来,火箭将不再是简单的运载工具,而是会计算、会“思考”的智能火箭。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火箭的可靠性将大幅提高,设计技术迭代周期将越来越短,速度将越来越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王珏和他的团队完成了长征五号的研制工作,而新一代航天人也在重大任务的锻炼中迅速成长。他们将继续传承航天精神,向着更加遥远的深空进发,不断书写中国航天的壮丽篇章,让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王珏感慨道:“我觉得我选择了非常适合我的一条路,也很庆幸赶上了这样一个时代,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从一而终地把工作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和祖国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结合起来,和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工作结合起来。我觉得是非常自豪、非常庆幸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