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今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实现全面突破,卫星批量化生产、火箭发射技术迭代与产业生态构建均取得显著进展。
江苏南通某商业航天企业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将卫星生产周期从60天缩短至5天。银河航天推出的第二代平板卫星采用多星堆叠技术,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其研发的“飞毯卫星”已进入试验阶段,目标直连手机宽带通信需求。目前,该公司成功发射的8颗低轨宽带卫星已构建“小蜘蛛网”试验星座,为偏远地区通信提供解决方案。
安徽池州依托产业基金和政策优势,形成“火箭+卫星+材料”全产业链集群。星河动力公司“智神星一号”液体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其车间展示的产业链图谱精准定位35家目标企业,推动低轨卫星载荷研发。地方政府通过链式招商,计划2030年实现年产35发火箭、400台卫星载荷,产值突破百亿元。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报告指出,安全、创新、产能、成本与效率将成为商业航天发展关键词。卫星制造正转向模块化设计与自动化测试,火箭技术向可重复使用方向突破。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处于快速成长期,预计在“十五五”末进入成熟阶段。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实时通信、遥感三维成像等技术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随着低轨星座建设推进,空天信息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加速融合。专家预测,5-10年内或将实现太空旅游商业化运营,开启太空新基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