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划破天际,这是中国第20艘飞天的神舟飞船;当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从1999年首飞,到如今常态化往返中国空间站,神舟飞船的进化历程不仅是天地往返能力的系统性升级,更是一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理念革新——26年间,航天科技集团设计团队用一次次突破证明:载人航天,不仅是“上得去、回得来”,更要让航天员“待得住、过得好”。
在载人航天的起步阶段,设计的核心是确保航天员“上得去、回得来”。在神舟五号任务中,杨利伟在舱内完成中国首次载人飞行,背后是设计团队对“绝对安全”的极致追求。神舟七号任务中,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出舱时突遇“轨道舱火灾”误报警报,同时舱门因机械阻力难以开启。尽管事后确认是感烟探测器误报,但这一事件促使工程师们为轨道舱加装泄压装置,将其改造为气闸舱,为后续出舱任务奠定技术基础。
随着技术的进步,神舟飞船开始更注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舒适度。神舟八号飞船电源系统升级,让航天员首次在太空吃上热饭热菜;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升级后的电源系统支撑景海鹏、陈冬完成30天驻留试验;神舟十二号将交会对接时间从44小时压缩至6.5小时,大幅降低航天员等待疲劳。航天科技集团邵立民表示:“自动控制技术的突破,是我国航天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后,神舟飞船的“人本设计”迈入智能时代。从神舟十二号起,飞船引入自主故障诊断技术,预案设计达数百种;神舟十六号实现自动故障处置,将人为依赖降至最低;神舟十八号采用新型锂离子蓄电池,为整船减重50公斤。航天科技集团钟丹华指出,锌银电池寿命已延长20%,支撑飞船在轨停靠时间显著增加。
如今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已进入视野,但神舟团队仍在书写航天器的“人性化基因”。从杨利伟“感觉良好”的历史性报告,到航天员在空间站“直播种菜”,中国载人航天始终以人为核心。正如杨海峰所言:“无论技术如何变,载人航天的内核永远是‘以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