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发射之前,抢先了解天问二号探测任务的双星挑战!

本月下旬,中国航天即将迎来又一里程碑式事件——天问二号探测任务即将启程。此次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并挑战攻克多项技术难点。在天问二号探测器正式起航之前,让我们来一起抢先了解天问二号探测任务的任务信息吧。图片
天问二号探测器已顺利转入发射区
图片
科学载荷
天问二号(Tianwen-2)是中国第一次小行星采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绕飞探测任务,属于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作为我国目前最新的深空探测器,天问二号探测器分为主探测器与返回舱,使用柔性太阳翼,此外还集成了十台先进的科学载荷和一台搭载载荷——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这些载荷将协同工作,对目标天体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和测量,以下是这些载荷的具体信息:有效载荷主要功能预期可实现科学目标
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
1)获取小行星表面可见至红外谱段高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2)对小行星采样区进行近距离探测,获取表面兴趣位置的可见至近红外的高分辨率光谱数据
探测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表面物质成分、可能的水和有机物等,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
热辐射光谱仪
1)获取小行星表面热辐射的光谱图像信息,探测小行星表面热辐射特性,用于亚尔科夫斯基效应研究;2)获取小行星热辐射光谱数据,用于表面矿物质分布研究
探测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表面物质组分、可能的水和有机物等,以及热辐射物理特性,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
多光谱相机
1)对小行星进行多光谱成像,用于表面形貌和物质类型研究2)对采样区进行特定谱段的光谱探测,为样品采集提供背景信息,并辅助采样目标选择
探测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表面物质组分,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
中视场彩色相机
对小行星进行全球成像,获得形状、大小、表面形貌、自转周期等特征
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等物理参数,探测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
探测雷达
获取小行星表层和次表层雷达回波数据,开展小行星次表层结构探测
探测小行星及主带彗星的内部结构
磁强计
1)对小行星磁场探测,获取小行星可能的磁场分布数据2)对主带彗星磁场探测,了解主带彗星本体剩磁强度和分布
探测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临近空间环境信息
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
1)对主带彗星附近中性气体成分及其同位素、冷等离子体离子及其同位素测量,结合尘埃颗粒环境测量,研究主带彗星大气层和电离层形成与演化、主带彗星的活动性驱动力起源和机制2)对主带彗星和小行星等离子体环境测量,结合空间磁场测量,研究太阳风与小行星的相互作用
探测小行星和主带彗星临近空间环境信息
喷发物分析仪
探测主带彗星的尘埃物理、动态特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主带彗星挥发分及游离气体分子的特征
探测主带彗星尘埃粒子大小、质量、速度等物理特性,以及可能的气体分子种类和含量
窄视场导航敏感器
对小行星/主带彗星进行成像,获得小行星/主带彗星的形状、大小、表面形貌、自转特性及轨道等特征
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等物理参数,探测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
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
实现小天体地形三维点云扫描,获取测距、测速及位姿测量数据
探测小行星采样区的形貌,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
天问二号探测器的性能卓越,具有高度的自主导航和智能控制能力。它能够在深空中自主调整飞行姿态和轨道,确保准确到达目标天体。同时,探测器还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传输能力,能够将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地球,供科学家进行分析和研究。
图片
目标双星
提到“天问二号”,有人可能会以为它是继天问一号之后的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但其实“天问”是中国行星探测系列任务的命名,并不限于火星。天问二号的任务是造访两颗目标天体,一颗是编号为2016 HO3的近地小行星,另一颗是主带彗星311P。
图片
近地小行星 2016 HO3
近地小行星2016HO3由美国夏威夷的泛星计划巡天望远镜于2016年首次捕捉到踪迹。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准卫星,稳定运行于地球轨道附近,其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接近。但它并不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不属于典型的近地小行星,而是一颗轨道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的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图片
从探索的价值来看,2016HO3极有可能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科研价值。此外,也有科学家推测,这颗直径约40~100米的天体,很有可能是某次远古撞击事件的抛射物。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16HO3和地球距离较近,对地面测控要求相对较低,航天器接近它所需的能量也较小,因此,对它进行探测也是个“性价比”很高的任务。
图片
主带彗星311P
主带彗星311P于2013年被发现,是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它不仅拥有小行星的稳定轨道,还会偶尔释放尘埃,身后拖着多条尘埃尾,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图片
一般来说,彗星往往来自太阳系边缘,包含着大量的冰物质。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内部冰物质受热蒸发,带出尘埃,形成壮丽的彗尾。然而311P却位于小行星带,这里过于靠近太阳,阳光辐射强,被普遍认为难以保留水冰等挥发性物质。因此,311P的彗尾来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另外,311P可能是少有的双小行星系统,这将为天问二号的探测任务提供额外的研究价值及技术挑战。图片
图片
着陆采样
在天问二号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需要经过约一年的飞行将到达探测任务第一站:近地小行星2016HO3。随后,它仍需伴随这颗小天体飞行一年后,才能择机执行采样任务。原因一是因为要在着陆采样之前执行许多科学研究,二是因为对这颗小天体的了解还不够,需要时间探明天体信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曾表示,与火星不同,小行星上没有重力,因此这也意味着航天器无法环绕小行星飞行,只能追上后一起飞行,并在伴飞的过程中进行附着,择机取样。图片天问二号设计了悬停、触碰、附着3种采样方式,以适应2016HO3可能的松散“碎石堆”或坚硬“独石”结构。在采样过程中,天问二号会使用多臂协作式小天体附着取样机器人机械系统,将自己固定在小行星表面再执行采样任务,目标是取得100克以上的小行星样品。采样完毕后,天问二号将花费约半年左右时间返回地球。回到地球附近后,天问二号会把装有小行星样品的返回舱进行交接,并借地球完成引力加速,将自己弹向下一站旅途——探测主带彗星311P。预计天问二号从地球飞到311P需耗费7年时间,整个任务预计耗时将达十年之久。
图片
图片
样品返回
在此次任务中,天问二号返回舱再入也将成为新的一大挑战。图片在天问二号将回到地球附近后,返回舱将尝试以超过第二宇宙速度的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返回舱的防热、隔热、结构强度以及气动稳定性等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返回舱采用了“球锥大底+单锥后体”的构型设计,以应对再入过程中严苛的环境。与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用的“弹道-升力式”再入方式不同,天问二号将采用弹道式再入,这意味着它将面临更为严苛的热流和加热量考验。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在隔热材料和技术上进行了重大升级。综合考量,天问二号任务的科学研究预计将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不仅在小行星的起源与演化方面、太阳对小天体的影响方面和小行星轨道演变方面将有突破性进展,推动行星科学的发展进步,还将推动我国“精细”航天技术发展,推动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