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建设如火如荼,但卫星公司却集体面临亏损困境,呈现出产业链初期的"冰火两重天"局面。当前,寻找卫星应用市场的突破口成为行业关键课题。
(图:国星宇航创始人陆川博士介绍"星算计划"总体规划 来源:国星宇航)
2025年初,国星宇航披露赴港IPO计划,其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从1.77亿元增至5.08亿元后又骤降至2.37亿元,增速从187%跌至-53%,同时面临4.4亿元亏损。同样陷入长期亏损的长光卫星,于2024年12月撤回科创板IPO申请。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2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达12.078亿元。头部企业航天宏图同样遭遇困境,2024年新签订单同比下滑18%,预计亏损13.57-14.43亿元。
(图:长光卫星吉林总部 来源:长光卫星)
亏损背后的核心矛盾在于:卫星数据的商业化应用面临双重挑战。遥感数据在农林、救灾等领域需求明确,但用户要求"低价"与"即时遥感"难以同时满足。当前全球遥感星座均无法实现0.5小时以上的时间分辨率,数据更新滞后导致许多应用沦为"伪需求"。卫星宽带业务则面临中国地面网络基建的强势竞争,必须降至同等资费水平才具竞争力。
(图:遥感卫星对地成像来源:VITO)
产业链不成熟进一步推高成本。以SAR卫星为例,多数企业缺乏激光载荷自研能力,依赖外部采购导致整星成本失控。发射运力成本高、通信能力不足等问题,共同造成卫星数据应用成本居高不下。
(图:无人机物流应用场景 来源:Roland Berger)
短期突破口聚焦低空领域。距地面100-3000米的空域中,地面基站信号衰减严重,卫星通信成为无人机管控的刚需。通过安装卫星终端,可解决禁飞区监控、航线隐私保护等核心问题,同时为工业无人机投保提供定位保障。2024年我国备案民用无人机超170万架,2025年前两月产量同比增长91.5%,按每台终端千元计算,市场规模可达百亿级。
(图:大疆首款民用运载无人机概念图 来源:大疆)
长期来看,通导遥一体化、天地融合的卫星网络仍是必然趋势。但技术迭代与市场培育需要过程,当前亟需通过产品优化降本增效,特别是补齐遥感卫星的通信短板,才能激活农林、救灾等潜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