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商业航天第一城?
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酒泉、文昌......说起中国商业航天第一城,你会选谁?今天我们用一篇文章来聊聊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区域布局,并试着解读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历史。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起始于2014年。当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更明确支持民间资本在卫星商业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开发增值产品、提供运营服务及推动产业化。随着政策的开放,中国第一家商业卫星公司长光卫星和中国第一家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分别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成立,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大幕。传统航天时代,中国的航天产业都集中在“体制内”,主要从事航天活动的企业包括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科院、中电科等大型国企。因此,第一批中国商业航天创业者大部分来自“体制内”。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创始人大多数来自航天科技一院。比如蓝箭航天的三位创始人中,联合创始人王建蒙曾任航天科技一院下属中国亚太移动通信卫星公司副总裁。星际荣耀创始人彭小波、星河动力创始人刘百奇、天兵科技创始人康永来、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兼CTO布向伟等,都来自航天科技一院一部。中国商业卫星企业创始人则大多数来自航天科技五院、八院以及中科院等。比如长光卫星和中科西光直接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和西安光机所孵化组建;吉利旗下时空道宇创始人王洋来自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微纳星空创始人高恩宇、零重空间创始人兰立东、智星空间创始人刘丽坤则同出自航天科技五院。随着这些体制内的人才下海创业,传统航天名城也成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北京是航天科技集团及各研究院所的“总部”所在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离航天科技一院最近的北京亦庄,容纳了中国75%的商业火箭公司,北边的海淀则因为五院的存在聚集了国内最多的卫星公司,形成了北京“南箭北星”的航天产业格局。西安作为“航天动力之乡”,依靠航天科技四院、六院的火箭动力研制能力,成为了各大民营火箭公司动力研发基地的首选。包括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际荣耀等一大批民营火箭公司都在西安成立了动力研发部门,也诞生了如天回航天等本土火箭动力研发企业。成都凭借着中电科10所、29所以及30所在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强大能力,诞生了一批为商业航天提供电子器件、通信设备研制的企业,如四川创智联恒、天奥电子等,并孵化出了卫星链主企业国星宇航。2023年,星网在成都揭牌成立中国星网创新研究院(成都),聚焦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包括通信协议、载荷技术、网络安全管理等。上海坐拥着航天科技八院和中科院微小卫星两大总体单位,孵化出了以垣信卫星、格思航天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吸引了遨天科技、揽月征途等卫星产业链企业落地。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商业航天,2024和2025年,商业航天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方政府颁布了数十份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文件,吸引商业航天企业落地,并根据各自产业优势规划了超200家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国内也涌现了众多新兴航天产业集群。根据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你好太空将这些产业集群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商业航天垂直领域产业集群,例如:以信息通信为特色的南京卫星通信产业集群、以雷达载荷为核心的合肥商业卫星产业集群、以电子产业为基础的广州商业航天制造产业集群、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深圳航天信息产业集群等。

第二类是商业航天资源战略布局和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的商业航天“新势力”。如雄安新区商业卫星产业集群、无锡商业航天制造产业集群、文昌商业航天总装-发射一体化产业集群,以及济南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株洲商业卫星产业集群、鹤壁商业卫星产业集群、绵阳商业航天制造产业集群等。
随着过去10年商业航天的飞速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遍布全国、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商业产业布局:北京的南箭北星、上海的航天制造、海南的发射场、西安的航天动力......提起这些城市,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航天名片。但要论起商业航天第一城,则只能从上海和北京中选出一个。根据统计,北京拥有国内最全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条,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约占全国50%。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北京拥有大部分国家航天大型研发配套基础设施和专业型技术人才,2024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上海尽管航天产业基础雄厚,但在商业航天方面发力较晚,以垣信卫星、格思航天等为代表的重点商业航天企业均成立于2020年左右,目标在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千亿。
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头部企业的数量上,北京都是稳压上海一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商业航天第一城”。不过,随着中国商星、中国商火等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国家队落户上海,以及千帆星座形成的产业聚集效应,未来上海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潜力也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