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类太空事业蓬勃发展,航天技术快速进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商业航天领域尤为活跃,商业运载火箭、低轨互联网星座、亚轨道旅游、商业遥感等方向取得显著进展。天津市依托先进制造研发优势和丰富科教资源,加之滨海城市特有的航运条件,为商业航天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环境。天津港作为京津冀海上门户,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辐射广阔内陆腹地,其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基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释放民间资本参与航天活动的信号后,天津市陆续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通过多年发展,天津商业航天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壮大,成为全国重要产业基地。
构筑产业根基:2016年《天津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打造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卫星应用、火箭制造等领域。同年出台降成本措施,对航空航天企业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研发设备享受50%加计扣除。2017年“海河英才”计划为航天领域领军人才提供最高500万元科研资助。
推动产业链升级:2018-2020年实施《天津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目标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依托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基地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整合资源建设部件加工及试验中心。2021年《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商业航天纳入重点产业链,目标2023年形成5条子产业链,企业超100家。深化京津冀协同,与北京共建“南箭北星”格局,承接火箭总装、卫星研制等非首都功能。2020年设立首期50亿元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2023年天津大学成立空天工程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
打造产业新高地:2024年8月,天津市与航天科技集团签署协议共建“商业航天产业高地”,目标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2025年《东丽区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链上企业达200家、年均增长25%。滨海新区聚焦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建设数字孪生地球系统。空天数字产业园开园,企业可叠加享受政策红利;泰达控股设立5亿元空天产业基金,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下设超40亿元商业航天子基金。
天津市以传统航天带动商业航天,科技创新持续注入活力,产业链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传统与商业航天融合:依托“一箭一星”技术积淀,天津通过技术转化、生态重构和场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2018年滨海新区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形成年产5枚火箭能力。利用5G智能车间提升效率,长征系列火箭年产能从7枚增至18枚。环渤海区位优势形成辐射海南的海上运输网,保障天舟七号等国家重大工程。2019年超大型航天器AIT中心投用,具备年总装6~8颗航天器能力。构建柔性脉动整星生产线,卫星互联网年产能达200颗。
民营资本驱动产业链:天津新增航天企业近百家,总数近150家,形成完整产业链。东丽区、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成为企业集聚地。云遥宇航5年内发射16颗自主卫星,2025年将建成90颗卫星的气象监测星座。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公司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爱思达航天科技实现民营火箭整流罩突破,服务多家头部企业。芯灵通科技射频芯片实现国产替代,讯联科技成为商业卫星企业核心供应商。“卫星制造-火箭发射-产业链配套”协同格局已然形成。
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协同:截至2025年4月,天津商业航天领域专利申请超5000件,授权率逐年提升。专利布局覆盖火箭、卫星全产业链,企业通过转让、许可实现技术变现。津航计算所等机构与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合作申请专利30余件。“海河英才”计划提供人才保障,天津大学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共建“人机混合智能实验室”,云遥宇航与天津大学成立海洋遥感联合实验室。空天数字产业园、天开东丽园等平台加速创新生态构建,经开区“空天产业链赋能计划”推动卫星数据应用闭环。
为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天津商业航天需优化布局:整合东丽临空经济区与空港经济区资源,打造国际航天物流中心;培育龙头企业释放集聚效应;设立专项基金,建设航天创投区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法规政策,构建一体化招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可借鉴上海“AIT+产线”模式,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降低企业服务成本。技术突破需聚焦火箭发动机、可重复使用火箭等核心领域,构建“企业培育+高校转化+政府赋能”的人才生态。
天津商业航天产业通过传统与商业航天深度融合、民营资本推动集群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成为全国重要产业基地。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节点,其突破将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