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监管、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正合力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进入高质量发展拐点。国家航天局7月21日发布商业航天全寿命周期质量新规,明确"终身追责制"与高风险项目独立评估机制,倒逼企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加速行业洗牌。同时,垣信卫星13.36亿元发射服务招标释放组网加速信号,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开放50家成员准入,以"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补全产业链短板。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等特点。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积极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持续转型,商业航天力量加速推进低轨互联网建设。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飞、多款可复用火箭计划发射,以及卫星互联网海外试运营业务开展,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建设将迈入新阶段。
垣信卫星近日发布13.36亿元发射服务招标,拟采购7次发射服务累计发射94颗卫星,包括4次"一箭10星"和3次"一箭18星"任务。招标要求显示,"一箭10星"火箭需具备950公里轨道2.8吨运载能力且有成功飞行经验;"一箭18星"火箭需具备800公里轨道4.8吨运载能力并承诺2025年底前首飞。截至7月,千帆星座已组网90颗卫星,下半年民营大液体火箭将迎密集首飞,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有望提速。
国家航天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系统性明确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要求。新规构建"三位一体"责任体系,确立企业质量终身责任制,覆盖研制、发射、在轨运行至退役全链条。该政策针对2024年天兵科技火箭试车坠毁等安全事件,将型号首飞/复飞高风险项目列为监管重点,要求强化隐患筛查并引入国家航天局独立评估,推动行业从资本驱动转向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
国家航天局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于7月22日启动扩容计划,新增50家成员单位。该联合体作为覆盖全产业链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要求新成员遵守航天规范且无重大违规记录,实质将质量新政转化为生态准入门槛。通过"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我国商业航天正式进入"国家队主导生态、民企专注突破、数据驱动应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