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商业航天10大产业集群——天津航天制造产业集群
天津作为国家级制造重镇,正在崛起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航天制造基地之一。今天我们来聊聊:2025中国商业航天10大产业集群——天津航天制造产业集群。天津的航天事业可追溯至2008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天津滨海新区打造“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重点承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系列运载火箭的零部件生产、总装与测试任务。该基地不仅是我国新一代火箭的核心制造平台,迄今已累计总装交付长征系列火箭超340枚,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间站建设、北斗系统等重大国家航天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同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津基地落户滨海新区,先后承接了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与实验舱、国家卫星互联网系统、深空探测任务等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的研发制造工作,进一步夯实了天津在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中的战略地位。2015年后,随着爱思达航天、云遥宇航等民营航天企业陆续落户,天津全面迈入商业航天发展新阶段。依托国家队深厚的制造基础与产业链资源,天津逐步构建起“火箭研制—卫星制造—配套支撑”协同发展的航天生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航天制造与创新基地。近年来,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呈现出高度集聚、高速发展的态势。2024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链增加值增速高达26%,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领跑全市工业。其中,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达33.7%,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达16.6%。据《卫星应用》数据显示,天津近年来新增近百家航天企业,总量接近150家,已初步构建起一条覆盖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的完整商业航天产业链。天津商业航天企业主要分布在滨海新区、东丽区和中心城区等重点区域,已规划建设12个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呈现出多点布局、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天津航天企业覆盖火箭、卫星全链条,集聚了多家关键企业:火箭配套:北京首航天津分公司(紧固件)、爱思达航天(整流罩)、拓普锐格(碳纤维复合材料)、成立航空(发动机推力室)、清研智束(金属3D打印)、镭明激光(金属3D打印)、航天精工(紧固件)、航天瑞莱(试验监测);卫星总体及星座运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卫星研制)、云遥宇航(云遥星座)、赛思倍斯(双超星座);卫星配套:国科环宇(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弘毅光(激光通信)、讯联科技(测控通信设备)、天津电源研究所(电源系统)、航天光电(传感器)。天津在航天大型结构件研制与测试验证方面实现多项技术突破。爱思达航天自主研制的大型复合材料整流罩,直径达4200mm、长度约13米,采用全碳纤维高精度成型技术,是中国目前最大尺寸的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航天结构件,也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最大整流罩。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火箭基地建有亚洲最高、世界第二的全封闭式全箭振动试验塔,塔高93米,最大承载1500吨,专用于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全箭模态试验,包括长征五号、七号、八号等系列的各类飞行状态与子结构测试,关键性能验证均在此完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天津AIT中心则集成了多项世界级试验装备,包括世界第三大容积的KM8空间环境模拟器、世界最大推力的140吨电动振动台,以及世界第二大容积的声试验系统4000立方米高声强混响室,已圆满完成空间站天和、问天、梦天舱段等多项国家级重大工程任务的地面验证。2018年,天津发布市级专项政策,推动航天产业链整合与加速发展。《天津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要突破150亿元,并聚焦新一代运载火箭、空间站、卫星等重点任务方向。此后,天津围绕航天产业持续发力,陆续出台约13条产业与人才支持政策,设立4个产业基金,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协同平台方面,天津不断强化产业协作网络建设,由中航大发起成立的“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已吸引120余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参与,构建起覆盖人才引育、技术转化、成果孵化的协同平台。与此同时,爱思达航天牵头组建的“航空航天功能结构材料与先进制造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聚焦关键材料与先进工艺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高效整合。区域协同方面,天津充分发挥制造能力与港口区位优势,积极构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京津航天产业协同模式。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天津的制造能力、河北的试验与承接能力正加速融合,协同优势持续释放。2024年,三地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突破11.5万亿元,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商业航天产业构筑起更具韧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支撑体系。天津正依托“一箭一星”的深厚技术积淀和完备产业基础,积极对接中国星网等国家重点工程,推动航天“国家队”优势向商业航天能力的加速转化,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地方层面,东丽区率先发布《东丽区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到2027年,链上企业达到20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