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针对私人运营的甲烷监测卫星MethaneSAT失效事件的调查未能确定单一根本原因。该任务由环境保护基金会(EDF)主导、新西兰航天局参与,于今年6月停止轨道通信,此时距离2024年3月发射仅过去15个月。项目方于7月1日正式宣布任务终止。
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MBIE)11月7日发布的两页调查报告指出,航天器故障可能源于航空电子设备或电力子系统中的"单独事件"。由于可用数据有限,调查人员未能得出更精确的结论。报告称:"虽然调查确认故障源于两个子系统之一,但具体原因仍然未知。"
潜在故障点包括航空电子设备的印刷电路板故障、总线接口线路板或元件故障,以及推进器系统电流异常。报告强调:"基于现有有限数据,无法评估各因素的可能性权重。"报告同时排除了轨道碎片撞击等次要因素的可能性,指出这些情况发生概率显著偏低。
通过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卫星成像分析,确认航天器结构保持完整,但姿态控制已失常。新西兰政府为该任务投入2900万新西兰元(约合1640万美元),涵盖航天器支持及任务运营中心建设。政府报告辩称:"技术故障发生在新西兰无法控制的组件中,属于太空任务可接受的风险范围。"
但任务自发射以来持续出现技术问题。报告披露该卫星采用"现成改装"总线架构,部分部件如推进器"飞行遗产有限且确实存在问题"。2024年10月的运营记录显示:"火箭实验室在测试数据下行链路自动化的同时,持续处理反复出现的子系统问题。"2025年3月运营权移交至制造商蓝峡谷技术公司(BCT),政府部门解释称"BCT团队最适合应对其建造卫星的运行挑战"。
奥克兰大学物理学教授Richard Easther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卫星频繁进入安全模式可能源于太空辐射对非抗辐射电子元件的影响。他在11月6日的博客中指出:"在太阳周期峰值期,MethaneSAT未能适应可预见的太空环境。"他质疑EDF为赶2024年3月SpaceX发射档期而牺牲质量:"EDF似乎为维持时间表在质量上作出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