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举行,本届论坛平行论坛分别关注“向海图强:海洋经济新展望”“对话科学家——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等9大热点议题。参加论坛的部分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南沙及粤港澳大湾区潜力巨大,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秋明在接受采访时对南沙的海洋科技创新实力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正通过大数据与AI赋能地球科学研究,南沙凭借冷泉、“梦想号”等大国重器以及区位、资源、协同创新优势,成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这有助于破解地球演化难题,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大海教授表示,南沙发展海洋经济具备四大显著优势:地理上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交通物流便捷;政策上作为广东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组成部分,享有开放政策红利;产业基础上是广州市唯一沿海区,海洋产业集群规模大且产业链完整;配套上周边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产业体系完善,能提供有力支撑。李大海建议南沙定位为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大湾区现代海洋产业关键支点、广东省全域向海发展枢纽及全国引领示范区,未来应在深海、绿色、智慧、融合方向寻求突破。
针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李大海教授建议南沙以深海和绿色为重点方向,积极参与南海及全球深海开发,推动渔业、航运、船舶海工等产业绿色转型,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顾行发深入解读商业航天发展趋势,他表示我国商业航天已从科技探索迈向民用领域,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航天服务将在“十五五”期间广泛融入日常工作。顾行发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南沙是商业航天的“沃土”,广东应用场景丰富,涵盖山、陆地、海洋,兼具生态保护与湾区建设机遇,加上开放思维、经济资源、人才储备和技术实力,能推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南沙重点发展火箭、卫星制造及应用产业,潜力巨大。
在差异化发展方向上,顾行发院士建议南沙形成火箭发射服务卫星、卫星制造拉动发射、应用场景带动需求的良性循环,广东智慧城市实力可从智慧城市发展拉动火箭与卫星制造,最终通过民生应用实现商业价值。他提到火箭企业增多,关键是用发射能力将通信、算力、遥感卫星送入太空支撑下游产业,当前需抓紧部署数据处理和AI应用产业。
(记者耿旭静、董业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