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9日讯(记者 郭松峤)湖南株洲的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规模已突破170亿元,正加速崛起。记者随工信部调研发现,从2021年底产业园落地前的空白状态,到如今构建起从整星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株洲仅用约四年时间。
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上半年株洲北斗核心产业增速达34.37%。当地已聚集链上企业170余家,形成从部组件研制到终端制造的全产业链生态,“北斗园区看株洲”品牌效应加速形成。
今年5月,赛德雷特在株洲自研自造的“XR-11”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创下中国商业航天遥感卫星8小时下图的最快纪录。公司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实现卫星轻量化,显著降低发射成本。“XR-11”卫星重量仅135公斤,比同类卫星轻100多公斤,节约发射费用超1000万元。
赛德雷特已打造柔性化平台,可根据不同载荷调整设计。公司副总经理刘正峰表示,通过集成化设计和标准化制造,单个卫星成本有望下降50%以上。规模化与标准化成为破解商业航天高成本的关键,公司正探索“像造车一样造卫星”的模式。
目前株洲卫星智能工厂具备年产150颗微小卫星的能力。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行业正致力于将单位发射成本降至3-5万元/公斤以下。
赛德雷特将总部从深圳迁至株洲,正是看中当地打造北斗产业集群的规划。目前园区聚集北斗关联企业17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00家。截至2024年,株洲北斗产业集群规模超170亿元,同比增幅38%,北斗核心产业规模突破40亿元。
株洲独特的“厂所结合”产业生态推动超常规发展。赛德雷特深度融入当地创新体系,共建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组建空天技术创新孵化中心。株洲各类创新平台已突破1000家,为新兴产业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当地政府提供宽松营商环境与资金扶持,助力企业2年内建成卫星智能制造工厂。株洲还创建北斗产业投资基金,构建专项债、项目贷、产业基金等多元资金支撑体系。
在应用端,株洲实现年产20万台新能源汽车标配北斗系统,建立全国最大列车安全防护系统。当地前瞻性布局北斗、低空经济、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永久落户。
随着工信部与湖南省政府强化部省协同,株洲这座“动力之城”正依托工业底蕴和精准布局,在北斗新赛道蓄积新一轮爆发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