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国家层面首次系统部署商业航天发展,“火箭大省”山东机遇几何

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南文昌新建的千人级观礼平台为游客提供火箭发射观赏体验;备受期待的“朱雀三号”预计不日首飞,有望成为我国第一款投入运营的可回收运载火箭。近年来,商业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进入公众视野。

11月25日,国家航天局印发《国家航天局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未来三年发展提供清晰行动指南。这份文件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商业航天发展进行的系统性规划,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迈向新一轮高速发展期的关键举措。

《行动计划》共五章二十二条,总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该计划确立了发展规则,划定了重点领域与安全底线。其中,开放国家科研项目、鼓励商业航天布局产业链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政策将推动形成“国家队聚焦重大专项,商业队专注市场化应用”的协同发展格局。

政策提出“引导培育耐心资本”“设立国家商业航天发展基金”,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使投资赛道更加清晰,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可靠性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成为关注重点。

《行动计划》出台基于深刻的国内外形势和发展需求。全球范围内商业航天力量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中国必须跟上这一浪潮。国内航天行业引入商业力量可释放市场需求,但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重复建设、标准不一等问题急需政策引导。

政策将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解决企业面临的审批难、资金短缺等痛点,并通过链接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山东已成为重要的航天产业聚集地。烟台海阳的东方航天港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海上发射母港,其地理优势可确保火箭运力最大化利用。山东在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与航天产业链高度匹配。

通过系列布局,山东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烟台构建了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格局;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制造与卫星应用;青岛形成完整测控能力。今年10月,山东提出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随着国家政策出台,山东可从三方面发力:深入开展产业链建设,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配套企业;结合农业、海洋等产业特点拓展卫星数据应用场景;发展航天文旅衍生业态,打造“到山东看火箭”新名片。

未来三年将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时期。山东现有的产业基础与发射能力已为其提供有利条件,如何将政策机遇与自身优势结合,推进产业链建设与应用场景落地,成为需要解答的实际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