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上海卫星
自苏联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各国研制的卫星已缀满星空。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世界人造卫星发展的长河,了解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组织首发卫星,徜徉于星河之中,陶醉于历史之光。
早在1697年,牛顿便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物体从高山上水平抛出,若它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大,那么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当抛出速度足够大时,物体便不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于浩渺太空中环绕地球的人造卫星。
图1:牛顿设想原理图
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当日午夜,莫斯科电台便向全世界公布了苏联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已成功入轨的消息。塔斯社报道称:“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星际航行的道路。不久,世界各地都能通过无线电接收到这颗卫星于天空发射‘的的’声。”
斯普特尼克1号共在轨工作22天,于1958年1月4日再入大气层烧毁。
图2: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
受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卫星的影响,当时的美国政府决定加大资金投入,以加速美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入轨。
1958年1月31日,美国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LC-26发射台顺利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太空。尽管该卫星个头不大,但它首次发现了围绕地球的辐射带——范·艾伦带,这是人类在近地空间环境的一个伟大发现。
图3:美国探险者1号
探险者1号一直在轨道上运行了12年,直到1970年3月31日才坠毁。不过由于供电不足的关系,自1958年5月23日起,它就成了运行在轨道上的铁块。
随着苏美打开航天的大门,世界各国/组织纷纷聚焦于自研技术,通过自主研制的火箭将自主研制的卫星送入浩瀚宇宙。
1965年11月26日,法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阿斯特里克斯由钻石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图4:法国阿斯特里克斯卫星
1970年2月11日,日本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在内之浦航天中心使用L-4S-5火箭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图5:日本大隅号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图6:中国东方红一号
1971年10月28日,英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火箭发射场由英国制造的黑箭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图7:英国普罗斯帕罗号
1979年12月24日,欧洲空间局第一颗人造卫星CAT-1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由自行研制的阿丽亚娜1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图8:欧空局CAT-1
1980年7月18日,印度第一颗人造卫星光明号从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利用自制的SLV-3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图9:印度光明号
1988年9月19日,以色列第一颗人造卫星地平线1号由沙维特全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图10:以色列地平线1号
2009年2月2日,伊朗第一颗自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希望号科研卫星由使者2号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图11:伊朗希望号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发射人造卫星超过6600颗,其中约4695颗依然闪耀在太空中,只有大概40%在有效运行,其余都已成为“太空垃圾”。上个世纪只属于美苏两大世界霸主的太空竞赛,已扩张至75个国家,随着SpaceX计划中的12000颗卫星的Starlink星座和亚马逊“柯伊伯计划”提上日程,新的太空竞赛继续加速。
图12:https://geoxc-apps.bd.esri.com/space/satellite-explorer/#
地球上一半以上的运行卫星是以商业目的来发射的,其中约61%提供通信服务,27%用于对地观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商业遥感卫星进入技术全面更新和产业化发展时期,中国也不甘落后。卫星遥感和空间信息服务业需求的增长以及配套政策的落地,都让我国发射的商用卫星出现井喷式增长。
航天宏图作为全国领先的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服务商,发力高分遥感,构建完整业务,布局发射“女娲星座”一期工程38颗业务星。其中包括28颗卫星组成的雷达遥感星座,10颗分辨率优于0.5米的高分和2米八谱段的光学卫星星座。
“女娲星座”建成后,可实现每小时对地观测一次,图像更清晰、色彩更丰富、识别更直观、位置更精准,具有国际领先的遥感数据获取能力。结合通导遥一体化应用服务平台PIE-Engine,空间星座与地面应用实现星地两网协同工作,为科研院所、行业用户及大众用户提供空间通用平台,降低探索空间和感知地球的门槛,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走进大众生活。
世界人造卫星从无到有、聚沙成塔,这条筚路蓝缕的探索之路上汇聚了各国科研工作者百折不饶的定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
前辈皆榜样,吾辈当自强!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海淀区益园文化产业基地A区1楼五层
热线电话:400-890-0662
网址:http://www.piesat.cn
PIE遥感技术交流QQ群:243101013
PIE系列产品联系邮箱:pie-support@piesat.cn
PIE-Engine技术支持QQ群:459920840
PIE-Engine联系邮箱:engine-support@piesat.cn
长按添加小助手
进入航天宏图
企业微信群
长按扫码注册
PIE-Engine
遥感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