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独家 | 是谁在投资商业航天?


2023年上半年以来,商业火箭成功发射的好消息接连不断。4月2日,天兵科技历经三年研制的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一举打破了2023年以来民用液体火箭首飞全部失利的世界级航天“魔咒”;7月12日,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成功入轨,用便宜、干净的液氧甲烷向全球证明——未来低成本发射真的可行。除了有天龙二号、朱雀二号这样创下“首个”荣耀的液体火箭发射,还有谷神星一号、双曲线一号、力箭一号等多枚固体火箭验证实力。


激动与兴奋在整个航天圈弥散开来,对此并不了解的普罗大众,面对一张张喜报,也表达出最真挚的祝福,与有荣焉。不过兴奋过后,理性终将归位。尤其是对投资机构而言,商业航天的真正曙光还未显现,水面下的暗礁依然令人生畏。


是谁在投资商业航天?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等外部因素时刻在变,现在是否是投资的好时机?未来哪些细分赛道将会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从目前格局来看,中国是否会诞生出“SpaceX”,还是走出完全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1

商业航天,谁在投资?

商业航天的火苗,起始于2014年底。彼时,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民营企业自此正式涉足火箭研制与发射。


此后5年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顶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翎客航天、深蓝航天、零壹空间、中科宇航……一批耳熟能详的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基本都在这一阶段成立。


为这些民营商业火箭公司的“飞天”梦想提供初始资本的投资机构类型多元,有长期关注中国市场的美元基金、民营资本,也有地方产业资本等。它们大多资金雄厚、关注早期发展,且偏好硬科技。


以蓝箭航天为例,C+轮以前投资方包括中冀资本、西电天朗创投、36氪基金、金风科技、西高投、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阵容豪华。另一家“明星”火箭公司星际荣耀情况类似,已披露的公开信息显示,投资方包括德勒投资、顺为资本、红杉中国、中金甲子、沃德金融、复星睿正等。


2021年起,投资趋势开始转变,美元基金声势减弱,以地方政府产业基金为代表的国资阵营频频出现。


2021年8月,蓝箭航天的D轮融资,前几位投资方包括京铭资本、陕西经控、湘江力远投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其中,京铭资本主要管理的是青岛市新动能、新科技金融母基金,以及健康医疗等多支产业投资基金;其他几家资本与地方产业资本深度贯连。另外如中科宇航,在2023年4月刚刚新近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就出现了广州产投集团的身影。


这样的转变受多方因素影响。政策方面,2021年起,不仅国家层面大力推动商业航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地方政府亦瞄准了这一块,发布多项利好举措。


2021年,浙江发布《浙江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培育发展商业航天,打造湖州航天产业基地、嘉兴港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宁波航空航天智慧城等平台;2022年,北京市大兴区发布《大兴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暂行办法》,聚焦火箭、卫星、地面终端等产业化项目,对新购置研发和生产设备的企业,每年最高可补贴2000万元。


政策与地方产业基金犹如双生子,相伴而行。近年来,受国际形势、政策导向等多因素影响,美元基金开始退潮、人民币基金走向主导地位、国内各大民营投资机构的有限合伙人(LP)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对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产生了一定影响。“周期长、壁垒高、产业带动性强”的商业航天成为优质的投资苗圃。


浙商创投副总裁陈伟民表示,以国资或者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基金/母基金,对收益的要求不会那么高,但是对地区产业的带动和招商引资就会成为最大诉求。比如杭州云栖小镇,西湖区给了非常好的产业政策,也匹配了相应资金去支持空天信息产业,其诉求就是让优质的空天企业落地到云栖。

2

资本向优秀企业靠拢,上游格局初定

根据产业链进行划分,商业航天上游是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相关配套设备等,中游为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等,下游为终端应用及服务市场。传统应用场景包括通信、导航、遥感,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索等。


上游产业起步最早,已有不少优质企业“跑出”,市场格局初定,资本也基本流向优秀企业。


英诺天使执行董事丁昳婷是较早一批投资商业航天的投资人,她曾在2019年时就投资了天兵科技。在她看来,2018年、2019年商业航天迎来了首个发展高峰,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几家火箭公司有了发射成功的案例,但基本是固体燃料火箭,距离商业化还有很大距离,市场格局未定。2023年,天兵科技、蓝箭航天两家火箭公司液体火箭成功发射,留给新入局企业的机会所剩无几。


一方面,火箭制造投入高昂。一家火箭公司从成立到成功发射,需要燃烧的“金钱燃料”非常之多。过去几年间,一些先成立的火箭公司抢占市场先机,获得资本认可,并在技术验证之路上,经过多轮尝试,已取得一定进展。另一方面,人才“虹吸效应”明显。几大知名火箭公司基本把市场上流通的人才吸纳入内,而火箭制造非常复杂,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


中游产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容量,但留给商业航天企业的机会并不多。目前,国内的卫星发射需求并未迎来大爆发,最大客户为政府、军工等,这些订单基本在“体系内”消化。此外,地面基础建设如发射场刚对民营企业开放,预计于2024年提供服务的海南商业发射场亦由政府主导,鲜少有企业涉足。


下游产业是潜力最大的板块,目前处于发展初期。短期来看,由于现阶段发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发射卫星不够多,卫星载荷有限,下游应用端受限明显,尚未出现很好的盈利模式和付费主体。


长期来看,随着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商业航天不断融合,具备通信、导航、遥感、物联网等功能的智慧太空网络将成为主流;与此同时,航天服务深度下沉大众用户,太空旅游、太空制药、卫星影像定制、卫星宽带上网、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整体而言,偏好中后期项目的投资机构,目光锁定的依旧是上游火箭发射板块,且选择标的以现有的成熟项目为主;偏好早期的投资机构,则会更乐于投资下游产业,对于新兴的应用场景,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关键零部件、材料等相关产业将在未来迎来大爆发,成为供应链中重要一环。目前火箭制造、卫星制造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以体系内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安全性、专业度。随着商业航天的规模化发展,出于成本考虑,民用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必将崛起。

3

正视国内外差距,走中国特色道路

商业航天本质是航天产业化、商业化,最终指向的是市场应用,并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国外商业航天起步较早,出现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这样的全球巨头,一枝独秀。在入轨发射、太空对接、载人航天、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等航天领域,SpaceX实现重大技术突破;随着星链(Starlink)计划的持续部署,SpaceX还将在低轨通信领域显著领先。


回观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2015年以前,航天事业基本由国家主导。8年来,虽然我国商业航天生态初步构建成形,但生态结构仍旧有较大提升空间,各端发展速度并不一致。比如目前发展势头较好的民营火箭企业,其商业模式相对单一,聚焦于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服务。


不少投资人坦言,由于国情和行业的差异,国内很难出现大而全的“中国版SpaceX”。


协同合作、业务融合,提供专业且高性价比的产品,成为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主线。协同合作,指的是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协作、生态圈的共同繁荣;业务融合,指的是商业航天与行业应用市场的深度融合发展,将航天系统能力、优势植入行业应用,赋能行业;专业且高性价比的产品是最终形成商业闭环的关键,业务专、技术精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受市场青睐,批量化、高性价比的产品则将帮助企业占下市场身位。


路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8年发展,对于商业航天来说,还是太短;放眼未来,属于中国商业航天的可能性还有很多。


20239

左键

责编:



稿

weixingyingyong@126.com


稿

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