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首例海上发射国外卫星的中国火箭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
捷龙三号(SD-3)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CALT)为商业航天市场研制的一款中型固体运载火箭,专注于低成本、快速响应的小卫星发射服务。捷龙三号在2022年12月9日完成了我国首次南海海上发射任务,同时也是中国商业火箭首次执行外星发射任务。
捷龙三号的关键特点
1
全球首个“海上热发射”火箭
2022年12月9日,捷龙三号在南海海域的移动发射平台成功首飞,实现全球首次固体火箭“海上热发射”(火箭直接点火升空,无需冷发射弹射装置),技术难度更高但发射流程更简化。海上发射可灵活选择低纬度海域,利用地球自转提高运载效率,尤其适合发射太阳同步轨道(SSO)卫星。
2
固体燃料+模块化设计
捷龙三号采用四级全固体动力,发射准备时间短(<24小时),具备快速响应能力,适合快速发射需求,应急补星、星座组网等任务。火箭箭体采用模块化设计,最大直径2.6米,总长31米,总重116吨。可通过增减助推器灵活调整运力,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1.5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1吨。可根据任务需求灵活配置,适应不同轨道和载荷要求。整流罩可选用外径2米和3米两种构型,为国内外商业卫星用户的星座组网、补网、载荷验证等提供可靠、便捷、经济的专属发射、定时定轨道发射和搭载服务。
3
高性价比商业化定位
捷龙三号具备海上发射能力,能够从海上平台执行发射任务,拓展了发射地点的选择范围,尤其适合低纬度发射任务。单次发射成本控制在约2500万美元,主打中小型卫星“拼车发射”,单箭可搭载多达20颗卫星,适配全球商业卫星市场的低成本需求。
图片
提问
海上发射和地面发射的核心区别?
回答
图片
提问
海上发射的核心优势
回答
纬度优势,运载效率更高🔹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赤道附近最大(约1670 km/h),海上发射可灵活选择低纬度海域(如中国黄海、南海),利用这一速度增量提升运载能力(同等火箭可多携带10-15%的载荷)。任务灵活性🔹发射窗口更宽:海上平台可机动至最佳海域,规避陆上发射受天气、空域管制的影响🔹适应多轨道需求:通过调整发射点位置,可覆盖更多轨道倾角(如极地轨道、赤道轨道等)。安全性高🔹残骸风险低:火箭助推器、整流罩等残骸直接落入公海,避免陆上落区的人员疏散和财产损失(如中国内陆发射需提前疏散甘肃、陕西等落区居民)。🔹远离人口密集区:海上发射平台通常距离陆地数十公里,即使发射失败对公众影响极小。商业化成本潜力🔹基础设施成本低:海上平台可重复使用,无需大规模建设固定发射工位(如陆地发射场单个工位建设成本超10亿美元)。🔹国际竞争壁垒少:海上发射可规避陆上发射场的政治限制,更易承接国际订单(如为中国火箭进入赤道发射市场提供可能)。
提问
典型案例对比
回答
图片
图片
发射记录与里程碑
首次海上发射:2022年12月9日,首飞成功将1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包括吉林一号高分03D卫星、启明星一号等商业载荷。外星发射任务:2023年,捷龙三号完成中国商业火箭首次“外星发射”(为国际客户发射卫星),助力埃及、阿根廷等国卫星入轨,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走向国际化。高密度发射:截至2024年,捷龙三号已执行5次发射任务,成功率100%,累计将40余颗卫星送入太空。
技术突破与意义
1
海上发射能力
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进行海上发射,展示了中国在海上发射技术领域的成熟能力。海上平台发射减少对陆地发射场的依赖,规避火箭残骸落区安全问题,同时拓展发射纬度选择,提升运载效率(低纬度发射可节省燃料约15%)。
2
商业航天国际化
通过承接国际卫星发射订单,捷龙三号推动中国商业航天服务走向全球,与SpaceX“猎鹰9号”、印度SSLV等形成差异化竞争,推动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国际化进程。
3
发射灵活性
海上发射能够充分利用地球自转速度,提高运载能力,同时减少对地面设施的依赖,提升发射灵活性。
图片
未来规划
发射频率提升:计划年均发射10次以上,成为全球中小型卫星发射市场的主力火箭之一。技术迭代:研发可重复使用版本(如加装回收装置),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至2000万美元以下。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海外发射基地,实现“本地化”发射服务。
捷龙三号凭借海上热发射技术、快速响应能力和高性价比,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出海”的标杆产品,助力中国在全球小卫星发射市场抢占份额,同时为未来大规模星座组网提供了可靠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