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2024 年国外运载器发展回顾

2024 年国外运载器发展回顾

摘 要:2024年,全球共开展263次航天发射任务,成为人类开展航天活动以来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年。商业航天已成为推动美国各项航天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凭借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骄人战绩,不断突破火箭复用的极限;俄罗斯仍未摆脱“吃老本”的现状,新、旧火箭的平稳过渡将成为其扭转颓势的关键一环;欧洲“阿里安”6首飞、“织女星”顺利更新换代,虽暂时摆脱无箭可射的窘境,但复杂的多国政治背景仍使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日本商业航天之路任重道远,印度则谋求整体航天能力均衡发展。2024年不仅是航天大年,还正值各航天大国新旧火箭交替之年,多型重磅级新箭首飞,旧箭退役,全球运载产业正迈向新格局。关键词:发射回顾;运载火箭;商业航天;发展态势
图片
2024年,全球共开展263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数量达2857个,打破了2023年创下的223次航天发射任务的纪录,年发射次数再次突破200,成为人类开展航天活动以来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年。2024年不仅是航天大年,还正值各航天大国新旧火箭交替之年,多型重磅级新箭首飞,旧箭退役,全球运载产业正步入新格局。
一、
全球总体情况
从发射次数来看,美国以158次的压倒性优势高居榜首(含美/新合作研制的“电子”火箭14次),中国以68次稳居第二,美中两国的发射次数占全球发射总数的86%,仍是全球发射活动最为活跃的两个国家。其后依次为俄罗斯17次、日本7次、印度5次、伊朗4次,欧洲3次、朝鲜1次,如图1所示。全球发射次数增长主要来自美国,美中两国的发射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在持续扩大。
图片图1 2024 年全球发射统计

从任务结果来看,除“星舰”4次试飞外,2024年全球发射任务有251次成功,8次失利(含2次部分失利),成功率近97%,是近3年来发射成功率最高的一年。美国“猎鹰”9火箭因上面级故障罕见失利;中国两型商业火箭“双曲线”一号”、“力箭”一号飞行失利,“长征”二号C火箭部分失利;欧洲“阿里安”6部分失利;日本私营小火箭“凯洛斯”在3月和12月两度试射失利;朝鲜“千里马”1火箭飞行失利。
从执飞火箭类型来看,美国“猎鹰”系列运载火箭共飞行134次,与2023年相比提升了38%,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飞行49次,稳中有升,位列第二;俄罗斯“联盟”2系列运载火箭以15次发射位列第三。从火箭构型来看,2024年共有10型火箭实现首飞,其中,中国有5型,美国、欧洲、韩国、日本及俄罗斯各1型;美国“德尔他”4重型和欧洲“织女星”两型火箭退役。
二、
美国
美国2024年以绝对优势独占鳌头,总发射次数达到158次,占全球发射总次数的近60%,占比进一步提高。SpaceX公司的火箭飞行138次(“猎鹰”9火箭132次、“猎鹰重型”2次、“星舰”4次试飞),占美国发射任务的87%。其他发射共计20次,包括“电子”火箭14次、“宇宙神”5和“火神”各2次,“德尔他”4重型和“阿尔法”火箭各1次。尽管“猎鹰”9仍在全球发射市场独占鳌头,但因为二子级故障导致有效载荷部署失利,成为美国2024年唯一一次发射失利。2024年美国发射情况见图2。
图片图2 2024 年美国发射


(一)SpaceX 不断突破极限,引领商业发射新时代

1.“猎鹰”9火箭罕见发射失利,全年表现仍瑕不掩瑜
“猎鹰”9火箭在2024年第三季度发生了2次罕见故障,分别涉及火箭一、二子级:一是在7月11日执行第179批“星链”卫星任务时,二子级“梅林”真空发动机因管路疲劳开裂,导致液氧泄漏,发动机部件温度过低,在二次启动时发生爆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最终再入大气层损毁。此次事故中断了该型火箭连续325次发射成功的纪录,也是现役型号首次失利。二是8月28日“猎鹰”9火箭芯一级完成发射任务后,在返回无人驳船着陆时倾倒并爆炸,最终坠海。这是该型火箭自2021年2月以来首次回收失败,结束了芯一级连续267次成功回收的纪录。
尽管遭遇失利,但该型火箭在2024年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再次刷新了轨道级火箭成功发射的新纪录:
一是发射次数及入轨有效载荷质量均再创新高。从发射次数来看,“猎鹰”9飞行次数从91次提升至132次,增幅达45%,成为全球首个年发射次数破百的火箭,再次刷新有史以来单系列火箭单年发射纪录,预计2025年将发射175~180次;从有效载荷入轨质量来看,SpaceX全年入轨有效载荷质量达1737t,较2023年增加了537t,占全球入轨有效载荷质量的85%。
二是复用能力大幅提升。全年共采用复用火箭飞行130次,其中海上回收106次(失败1次),陆地回收24次,单发最高复用次数从2023年的19次提升到24次,整流罩复用次数从13次提高到22次。2023年助推器平均周转时间为40~45天,而2024年则大幅缩短至25~30天。B1080助推器还打破了自2022年以来一直保持的21天6h9min58s的最短周转纪录,仅用时13天12h34min20s,缩短了近一半。截至目前,现役助推器总计18枚,复用能力将向40次目标迈进。
三是发射效率大幅提升。从任务完成情况看,“猎鹰”9火箭耗时约10年才完成100次发射,而第200次发射仅用时3年,2024年则实现了第300次和第400次发射的里程碑。从发射台周转来看,3个发射台的高效运转使背靠背发射时间从2023年的1h51min缩短至65min,并创下同一发射台周转周期缩短至2天15h53min的新纪录。
四是外部任务量稳步增长。2024年SpaceX共执行了45次外部任务,高于2023年的33次,用户包括美国政府、太空军、多家商业公司,以及欧空局、印度等国外客户,预计2025年任务量将增加到60次。
五是故障处置能力显著提升。随着“猎鹰”9的成熟,与前期CRS-7任务中飞行中解体和AMOS-6任务前发射台爆炸相比,SpaceX解决故障的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第三季度,SpaceX因接连故障短暂停飞,但凭借多年的团队经验、大量助推器及整流罩,以及二子级生产能力的提升,SpaceX在任务失利15天后就重启了高密度发射,刷新全球最短复飞纪录。2024年SpaceX发射情况如图3所示。
图片图3 2024 年SpaceX 发射概览

2.“星舰”年内尝试4次试飞,首次实现高难“筷子夹”火箭
2024年,SpaceX在“星舰”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输系统的研制上进步斐然,验证计划大幅提速。继2023年完成2次综合飞行试验后,2024年SpaceX相继开展了4次试飞,最短试飞间隔缩短至37天,试验更加密集,技术验证难度更大,系统验证也更加成熟。从第四次试飞开始,“星舰”的重点从实现入轨转为验证“超重”/“星舰”返回和复用的能力,主要目标是实现“超重”助推器在墨西哥湾的着陆燃烧和软着陆,并使“星舰”飞船可控再入。另外,“星舰”从第七飞起,已启用第二代“星舰”飞船开展验证,以助力“星舰”从实现入轨向验证返回和复用的能力快速迈进。2025 年“星舰”设定的里程碑还包括:飞船在轨拓展试验、飞船原塔捕获及飞船在轨推进剂转移等。如果进展顺利,SpaceX将在2025年实现“超重”助推器和“星舰”飞船的复用,完成“星舰”飞行25次/年的目标。
表1 “星舰”2024 年4 次试飞图片
在这4次试飞中,最大的技术创新突破当属IFT-5中成功实施“筷子夹”火箭,即利用发射塔架的回收机械臂成功捕获原塔返回的助推器。这是继复用型“猎鹰”9一子级着陆腿海上/陆地回收后,SpaceX对火箭回收方式的又一次颠覆性创新,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壮举。现役“猎鹰”9着陆后需返厂翻新,而着陆腿维修尤其耗时费力,这导致即便复用型“猎鹰”9已飞行超过300次,但周转周期最快只有21天,极大地限制了火箭的复用效率。SpaceX果断弃“腿”改用“筷”,可使助推器返回发射塔架后即可就地检修、加注和再发射。这种颠覆性创新回收方式为航天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将推动全球航天发射模式的变革。2025年,SpaceX还将尝试难度更高的“筷夹船”,以大幅削减发射成本、满足高频发射需求,从而实现航班化运输及点对点全球快速投送。


(二)“国家安全太空发射”启动第三阶段招标,政府采办更加多样化
“国家安全太空发射”(NSSL)第三阶段是一个涵盖2025—2034年的数十亿美元发射服务采购计划,招标已于2024年5月正式启动。在军方要实现国家“经济可承受太空能力”大发展方向下,该阶段分设了1号通道和2号通道。1号通道降低了准入标准,除SpaceX、联合发射联盟(ULA)及蓝源这样的大型火箭发射服务商外,ABL系统公司、萤火虫宇航公司和火箭实验室等小运载公司的现役/在研火箭均可参与竞标。SpaceX已于2024年10月赢得了第一轮1号通道价值7.335亿美元的任务订单。相比之下,2号通道风险较高,认证较为严苛。继ULA、SpaceX后,蓝源公司于2024年6月首次入围,未来5年将竞争价值56亿美元的发射合同。
除军方外,美国政府机构也逐渐认同要实现太空能力的大规模增长,需大力依靠商业航天公司。近年来,美国国家侦察局(NRO)也开始启用商业发射服务。早在2021年,NRO就推出了名为“简化发射不定期交付/不定数量合同”(SLIC)的合同工具,使其可更快采购商业发射服务,以发射质量较小、重要性较低、风险容忍度较高的有效载荷。SLIC向所有成功入轨的美国运载火箭开放,计划在10年内授出7亿美元合同,允许发射服务商通过专享、搭载等多种发射服务模式参与竞标。另外,NRO还于2024年10月推出了“敏捷发射创新和战略技术进步”项目,旨在从地面操作到在轨服务等战略利益领域推进发射技术,并选择了3家商业航天公司开展论证。
(三)新旧火箭交替进入关键期,或形成全国产化下一代运载火箭新格局
按照ULA的战略部署,近几年已经开始分批逐步淘汰老型火箭,为“火神”火箭上市铺路。2018年,“德尔他”2退役;2019年单芯级“德尔他”4退役;2024年4月9日,“德尔他”4重型也完成最后一次发射任务,正式退役。在服役20年间,该型火箭共执行16次任务,其中14次任务为高价值、高密级任务。目前仅“宇宙神”5尚余15发,后续ULA将采用“火神”/“半人马座”火箭接替“德尔他”4,并顺利完成与“宇宙神”5的过渡。该型火箭于2024年1月6日首飞成功,但在同年10月的第二次飞行中因单侧固体助推器喷管脱落出现爆炸,所幸任务最终仍然取得成功,这标志着该型火箭已完成2次美国太空军验证发射任务,将启动NSSL任务。
另一款重磅级火箭——蓝源公司的“新格伦”,因有效载荷交付延迟,尽管在2024年9月初就变更了有效载荷,但仍未能实现年内首飞的目标。2025年1月16日,该型火箭终于成功首飞(一级回收失利)。按设计,该型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有效载荷能力为13t,低轨(LEO)有效载荷能力为45t,仅次于现役“太空发射系统”(SLS)和“猎鹰重型”,其一子级最少可复用25次。有报告预测,美国或将迎来重型运载火箭的黄金时代,成为美国运载产业的核心主力。到2029年,美国年均发射次数或从2024—2028年的约110次下降至约50次,但入轨航天器的数量和质量仍会进一步攀升。
(四)推进新型上面级及复用火箭研制,挖掘空间产业巨大潜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航天发射产业已熟练掌握有效载荷入轨技术,未来重点是发展可重复使用技术,实现航班化运输,并挖掘航天器部署后运载器的潜力,进一步体现上面级的性能。对于SpaceX,“星舰”推进剂转移技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低轨以外执行任务,如“星舰”载人着陆系统(HLS),这正是美国“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任务的关键所在。另外,蓝源公司也推出了“蓝月”HLS的研制,并计划于2025年实现其首次无人登月。
另外,多家商业小运载公司启动了空间运输器的研制。萤火虫公司计划为其快速响应太空演示任务配备自研的“鞘翅”(Elytra tug)太空拖船,以搭载有效载荷。该产品将提升其运载产品在快速发射、快速部署上的独特优势。此外,火箭实验室公司不仅积极推进“中子”可复用中型火箭的首飞,还建造和发射卫星,并不断开发新型卫星平台,以实现卫星运营的多元化发展。
三、
俄罗斯
2024年,俄罗斯发射次数持续下降,为近3年新低,全年仅依靠“联盟”2和“安加拉”两个系列火箭完成了17次发射任务。其中“联盟”2-1a飞行8次、“联盟”2-1b飞行6次,“联盟”2-1v、“安加拉”A5、“安加拉”1.2各飞行1次,全部飞行成功,实现连续6年100%成功率。
(一)重型运载火箭研制经费有限,载人登月计划被迫推迟
早在2022年,俄罗斯就宣布要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因此启动了“叶尼塞”超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但该火箭的研制一直不甚顺利,甚至一度暂停。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顶层策划不力的矛盾更加凸显,使俄罗斯航天很难摆脱体制、管理、经营、投资等方面的困扰。2024年7月,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最终建议无限期推迟“叶尼塞”的研制,这意味着俄罗斯载人登月计划将被无限期推迟。
(二)“联盟”火箭单挑大梁,“安加拉”火箭壮志难酬
俄罗斯2024年的发射任务以“联盟”火箭开启,也以“联盟”收官,其飞行次数占据了全年飞行总数的87.5%,任务涵盖了军事卫星、“国际空间站”、载人飞行等多类任务。尽管国内经济状况持续低迷,俄罗斯仍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新一代运载火箭“安加拉”常态化飞行。4月11日,“安加拉”火箭终于在东方发射场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任务,验证了火箭技术指标与地面发射系统的兼容性。这意味着俄罗斯不再依靠国外发射场执飞,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安加拉”系列火箭产能较低,飞行频次仍不理想,要在美欧主导的商业发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依然面临重要挑战。
四、
欧洲
2024年,欧洲共完成3次发射,其中“织女星”火箭2次、“阿里安”6火箭1次。近3年来,欧洲航天面临日益严峻的危机,特别是在2023年“阿里安”5退役后,局势进一步恶化,这直接导致欧洲在短期内失去了自主发射能力,只能依赖SpaceX的“猎鹰”9。值得庆幸的是,2024年“阿里安”6首飞成功、“织女星”C复飞成功,或会给2025年欧洲运载产业的复苏带来了新希望。
(一)“阿里安”6 首飞未圆满,“织女星”新旧交替顺利完成
2024年7月9日,欧洲新一代运载火箭“阿里安”6火箭几经推迟终于首飞,但因上面级辅助动力装置(APU)故障,导致受控离轨失败,仅部分有效载荷部署成功。这款欧洲自研火箭的成功重返太空标志着欧洲发射危机的终结,对欧洲太空战略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阿里安”6的下一重大挑战是实现9次/年的发射目标。目前该型火箭已经签署了30份发射合同,其中18份是部署亚马逊“柯伊伯”星座。按计划,“阿里安”6将在2025年飞行6次、2026飞行8次、2027年飞行10次,最终在2028年和2029年达到飞行9次/年的稳定状态。目前,首批15枚火箭的制造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后续发射合同也在磋商中。
“织女星”系列火箭在2024年顺利完成更新换代。9月5日,欧洲最后一枚“织女星”标准型火箭成功将欧空局(ESA)“哨兵”2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光荣退役。该型火箭自2012年首飞以来,在“织女星”C服役前,曾持续10年占据全球最强固体火箭的位置。按计划,“织女星”C火箭将接替标准型火箭,继续执行欧洲中小载荷飞行任务。2022 年底,该型火箭发射失利,其制造商Avio公司在归零完成后,更换了火箭二子级Zefiro-40发动机的喷管材料,为规避2023年6月在发动机地面静火试验中出现的异常,又重新设计了整个喷管。2024年10月3日,Zefiro-40发动机成功完成静火试验,为“织女星”C火箭在12月6日的成功复飞扫清了最后障碍。目前,阿里安航天公司正在将“织女星”C火箭发射服务移交给Avio公司,预计2025年底交接完毕。
(二)重视全欧化火箭运力提升,全力支持可复用技术发展
为进一步稳固商业发射市场,欧洲已经启动了“阿里安”6增强型的研制,专用于部署“柯伊伯”星座任务。通过配备性能更强的助推器及性能更佳的上面级,使LEO运载能力提高2t。同时,欧洲还在考虑为“阿里安”6增配名为“黑色上面级”的三子级,以进一步提高火箭性能。另一备选方案是名为“阿格诺特”(Argonaut)的方案,通过在轨推进剂加注来增强火箭的运载能力。
ESA认为,“阿里安”6服役后年发射次数仅为9次,即便实现可复用,在经济上也缺乏实际意义。着眼于实现太空发展的可持续性,欧洲必须在未来10~20年内实现循环经济,因此从长远来看,仍要发展可复用技术。为此,欧洲开展了配备“普罗米修斯”可复用发动机的“塞弥斯”演示器的研发,以验证可复用芯级技术。未来10年,欧洲还将拥有由法国支持研发的私营可复用火箭Maia。该型火箭将配备“普罗米修斯”液体火箭发动机,并充分利用“塞弥斯”演示器的验证成果。
(三)创建创新型空间物流系统,鼓励私营企业参与航天活动
到2040年,欧洲将计划建造一个空间运输物流系统,采用可复用运载火箭将卫星平台及航天器送至这个枢纽,实现在轨加注、在轨服务、在轨制造等功能。目前,欧洲已经开始着手研发空间货运、在轨加注、空间对接系统,以及使用“阿里安”6飞往月球的运输方案。2025年,ESA“太空骑士”小型可复用轨道机动飞行器也将升空,这将为欧洲提供极具竞争力、创新性和弹性的空间物流,增强欧洲空间运输自主能力。
另外,ESA和欧盟委员会共同发起“欧洲飞行倡议”,旨在为技术演示类有效载荷提供飞行机会,入选企业将有资格参与竞标这类任务。这一倡议被视为开放更多欧洲企业参与竞争的第一步。同时,多家商业公司正在积极开展新型火箭的研制。西班牙创企PLD Space自研的“缪拉”5火箭计划于2025年实现首飞,2028年完成可复用箭飞行,后续还将研制更大型的可复用火箭,并启动载人飞船计划。德国企业RFA也在积极推进其ONE商业小火箭的首飞计划,英国Orbex公司正在研制采用可再生生物推进剂的商业火箭Prime,天空曙光公司则在加速推进配备3D打印发动机的三级火箭Skyrora的研制。
五、
日本
2024年日本共完成了7次发射任务,其中H-2飞行2次,新一代运载火箭H-3于2023年首飞失利后,2024年成功飞行3次,但商业小型固体火箭连续2次尝试首飞,均以失败告终。
(一)H-3 新箭复飞成功,改进型“艾普西龙”研制受阻
继H-3首飞箭在2023年2月的首飞中因火箭二子级电流过载致电源系统故障被迫自毁后,日本启动了全方位的调查工作。该型火箭于2024年2月15日再次试飞成功,成为全球首款在一子级上采用开式膨胀循环设计的火箭。后续日本计划效仿“阿里安”6与“织女星”C的协同增效方案,利用H-3配备的新型固体捆绑助推器为现役“艾普西龙”升级版“艾普西龙”S的一子级提供动力,但进展并不顺利。作为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箭,“艾普西龙”S于2021年开始研制,但在2023年7月的二子级发动机燃烧试验时突发爆炸。更为不幸的是,在2024年11月25日的静态点火测试中,发动机再次发生爆炸,导致原计划持续2min的试验仅进行了49s。地面试验事故频发,使得“艾普西龙”S将无法按原定计划于2025年3月首飞。
(二)首枚商业固体小火箭二度试飞连败,商业化之路任重道远
尽管日本在全球航天市场中的份额相对较小,但国内火箭企业仍争先恐后地开展低成本运载火箭的研制,以满足其政府和全球客户对卫星发射的强劲需求。日本初创企业Space One研制的商业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凯洛斯”(Kairos)分别于3月和11月开展了2次试飞,但均以失利告终。在首次试射中,因一子级推进剂系统计算错误,火箭升空仅5s后就触发了飞行终止系统;在第二次试射中,一子级突发故障导致火箭姿态失控,“凯洛斯”成为日本首枚入轨商业火箭的愿望再次落空。事实上,早在2019年,日本星际科技工业的MOMO探空火箭就已发射成功,但其轨道级火箭Zero仍在研制中。
六、
印度
2024年,印度共完成5次发射任务,其中“极轨卫星运载器”(PSLV)3次、“静止轨道卫星运载器”(GSLV)1次、“小型卫星运载器”(SSLV)1次,全部成功。印度正致力打造于空间生态系统,力求实现卫星的自主建造和发射,因此印度期望本国多家卫星、火箭和靶场供应商共同努力,以实现每年50次的发射目标。
(一)稳步推进《印度太空政策2023》,鼓励私企参与航天活动
印度于2023年出台新的国家太空政策,旨在促进私营企业更多地参与航天领域研究,包括卫星制造、火箭发射等。为加强运载领域政策的落地,2024年2月,印度再一次明确将大幅增加民用和商业发射活动,拟在未来15个月内实施多达30次发射任务,包括“加甘扬”载人航天计划的7次试验飞行、9次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任务,以及由印度新太空有限公司负责的14次商业发射。但印度的发射计划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印度仅有一个现役发射场,这将极大地制约发射活动的开展;二是大规模建造运载火箭和卫星可能导致供应链难以满足需求;三是印度私营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印度已经启动了新型发射场的建设工作,以期为私营发射服务商提供发射机会。
(二)加大航天领域投资,稳步推进运载技术发展
印度内阁于2024年9月批准了多个大型航天项目,包括“月船”4、金星轨道器、空间站舱段及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等项目。为了在2040年前建立印度空间站、实现载人登月,印度决定拨款9.94亿美元,用于启动“下一代静止轨道运载器”(NGLV)的研制。NGLV运载能力将达到现役GSLV的3倍,发射成本为其1.5倍,拟在8年内开展3次试飞。同时,印度火箭在商业发射领域也进一步获国际认可。12月,PSLV运载火箭为ESA执行了Proba-3任务,成为全球首个在太空中进行高精度编队飞行的任务。另外,印度小型商用火箭SSLV于2024年8月完成了最后一次认证飞行,将步入生产和运营阶段。该型火箭可采用水平/垂直两种组装方式,数日内即可完成组装,其自主发射操作仅需3~6人即可完成,将在商业发射市场中展现很强的竞争力。后续现役最强的GSLV火箭也将加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执行类似“一网”卫星的部署任务,这将进一步提升印度的国际声誉。
七、
发展态势
(一)全球主流发射服务商力保持竞争优势,发射服务模式更加灵活
SpaceX掀起的“太空热”为航天产业按下了加速键,导致发射次数、在轨卫星数量、新投资企业数量及涌入该行业的风投资金出现显著增长。为确保业务优势,各运载企业不仅在运力和效率方面持续改进,还推出了多项特色增值服务,以提升竞争力。例如,ULA在充分发挥火箭性能优势为客户匹配定制化发射轨迹的同时,还为用户提供大型货运飞机或船只,将有效载荷运送至发射场等服务。SpaceX的定制化服务包括为“猎鹰”9/“猎鹰重型”客户优化飞行轨迹,并提供载荷配对服务,若客户需发射至特定轨道,但无需使用火箭全部运力,SpaceX还可为其寻找可匹配的用户进行共享发射。
(二)类SpaceX 商业模式大行其道,运载企业拓展业务范畴
SpaceX是商业航天践行的典范,从最初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开始,逐步将业务扩展至载人航天货物/乘员运输、低轨宽带通信服务等领域,开创了首枚商业火箭入轨/回收/复用、首艘商业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载货/载人等,成为世界航天的重要力量。该公司秉承好产品才有好市场的理念,形成了四大业务:太空发射业务(“猎鹰”9火箭)、空间站运输业务(“龙”飞船+“猎鹰”9火箭)、卫星服务业务(“星链”+“星盾”)、深空载人业务(“星舰”+“星舰”HLS)。这一商业模式被多家商业公司效仿,如美国的蓝源、火箭实验室,欧洲的PLD Space等。主流运载企业已达成共识,单靠运载业务无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足,拓宽业务范畴是大势所趋。基于“星舰”未来的军事应用潜力,运载产品的军事用途也被大力开发,例如,火箭实验室公司以“电子”火箭为基础,开展HASTE亚轨超声速平台的研制;ULA拟将“火神”火箭的“半人马座”上面级改造为反卫航天器或太空拦截器。
(三)入轨航天器数量激增,空间碎片安全引关注
由于上面级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再与卫星分离时已达入轨速度,通常处理比较棘手,在轨解体事件偶有发生,这引起了航天界的极大关注。在发射次数、航天器入轨数量及质量创新高的同时,仅2024年6月以来,就已发生了多达5起空间碎片事件。为此,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计划于2025年发布《上面级轨道碎片处置条例》,其中有一条是允许火箭运营商与其他公司签署合同,在发射后5年内处置碎片(转移至处置轨道或受控再入),这将为航天产业带来新的商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