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多星并行飞控照进现实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的我国首个5米大直径不锈钢火箭贮箱正式下架,标志着该院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该项目是一院在宇航领域创新研制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项目团队采用“小步快跑、极速迭代”的设计-生产-试验高度并行研制管理模式,数字化赋能开展了“极速迭代研制”,仅用时60天完成了设计制造,研制效率显著提升。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研制的一箭多星数字化飞控设计及管理系统成功应用,高效完成多星并行飞控任务,飞控工作数字化转型迈出重要一步。近年来,多星并行飞控成为新常态,传统飞控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飞控及在轨测试任务,卫星飞控业务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多星并行在轨测试任务给项目研制团队提出了巨大挑战。卫星飞控工作是卫星发射到入轨提供服务的必经环节,直接关系到卫星发射的成败。传统飞控模式飞控执行文件和参数计算大多数采用人工编制操作文档,任务执行前需要人工集同和现场复核;飞控过程中的数据块指令还需要靠人工逐条加工、审签和上注。对于一箭多星任务来说,在同一飞控阶段,工作量更是成倍增长。来源:《中国航天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漫步上海街头,市民不时会遇到道路智能巡检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基于“北斗+AI”,在上海市区行进约50公里。机器人所及之处,道路坑槽、裂缝等病害,隔离带损坏等异常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去年11月开始,上海推动轻量化巡检技术规模化代替传统人工巡检,打造智慧化、标准化、高质量的巡检解决方案。“原来我们通过人工巡查道路,每天派出三四辆工程车,一人开车,另一名专业养护人员实地检查,肉眼观察问题、下车拍照记录,风险高、效率低。智能巡检机器人上线以后,只需一辆车、一个人,巡检效率提升近一倍。”项目负责人表示,发现问题后,智能巡检机器人自动上报至平台,专业技术工程师快速校核后,通常能够在3-12小时内将道路病害问题修复,让道路行车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