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25倍以上,农业和化石燃料是主要排放源。高光谱卫星技术能精准识别点源排放,助力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女娲星座”在防汛中成效显著,12颗在轨卫星具全天时等优势,构建一体化监测体系,助力多地区灾情监测与决策。
2024年中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增至40家,营业收入1115.67亿元,同比下降16.26%;净利润亏损26.72亿元。新公司上市,部分停牌,整体面临挑战。
美国宇航局2026财年预算188亿美元,同比大幅削减,但载人航天预算超120亿美元,重点支持火星探索。
中国21天5次发射卫星,加速部署星网以应对国际电联时间节点,计划2034年完成1.3万颗卫星入轨。
特朗普政府推行太空军事化及规则重构,冲击国际治理秩序,中国航天影响力持续提升。
中国商业航天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等四大产业带及28个产业集群,但面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同质化等发展困境。
卫星互联网是重构性变革,需从星座、运控、通信及网络等多层面加强安全技术防护。
商业运载火箭可快速响应热点和灾害,提升空间保障。中国需完善政策技术,增强太空应急能力。
AI正重塑通信行业,在地面与非地面网络多环节发挥作用,虽面临挑战,但未来与6G融合将推动通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