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火箭制造基地呈现集聚化趋势,未来将就近发射场布局以提升可复用火箭效率,政策支持促进行业发展。
国内将波音与SpaceX分别视为传统与商业航天代表,但两者均为私营企业,揭示分类矛盾及国内商业航天发展问题。
2022年8月我国首颗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可探测大气云、气溶胶及碳汇,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从蓝箭航天发展看,固体火箭研发约3年,液体火箭约5年,可复用火箭约6年,影响因素众多 。
波音拟剥离部分宇航业务应对财务危机,新任CEO推动转型,包括裁员和融资,因质量事故频发及巨额亏损。
中国科研团队利用高分卫星数据评估福建植被生态质量,揭示气象条件正向驱动作用,助力生态保护决策。
中国宇航学会发布宇航领域科学问题研究进展,规划太阳系边际探测三步战略,并呼吁人才加入航天事业。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E液氧甲烷火箭改进版2024年11月首飞,填补国内空白,运力提升。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滨海湿地作为重要蓝碳系统,通过遥感技术可实现高效碳储量监测评估,助力气候变化治理。
全球森林面临失叶灾害威胁,中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监测防控能力,助力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