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造火箭像定制奢侈品,现在我们要像造汽车一样实现规模化生产。”星际荣耀驻四川办公室主任解放说。
11月5日,星际荣耀总投资33亿元的火箭生产总部基地在成都双流正式开工。这个集研发、生产、测试于一体的大型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基地,满产后将形成年产20发“双曲线三号”系列运载火箭的能力。这意味着成都将填补火箭总装领域空白,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量产时代”的重要推动者。
(星际荣耀双流火箭生产总部基地项目效果图)
从“单发定制”到“批量智造”
面对商业航天“前期投资大、回报期长”的行业痛点,解放指出,破局的关键在于颠覆传统模式。“过去造火箭,是‘单发定制’,每一发都像是独一无二的工艺品,周期长、成本高,”他解释道,“这让商业航天陷入了‘运力贵、卫星发射机会少、成本难降低’的负向循环。”
星际荣耀给出的成都方案,是“可重复使用技术”与“工业化批量智造”的双轮驱动。据解放介绍,新基地将建设的6条智能产线,将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火箭的标准化、批量化总装总测。“每个环节精准控制,节拍一致,目标就是将火箭发射成本从以前的每公斤2-3万美元降至1万美元以内,降幅超过50%。”
(解放在项目现场)
这一创新改革,其意义远不止于企业自身的降本增效。解放进一步阐述了其背后的三层战略考量:一是直接降低航天发射成本,让太空探索活动更具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二是作为“国家队”的补充,形成差异化优势与良性互补,共同夯实我国的航天实力;三是抓住商业航天万亿级市场的机遇,为地方经济打造新的增长极。
“当前市场存在同质化竞争,大家都在相似的赛道上挤,”解放说,“而我们选择在成都攻克‘批量智造’这座行业堡垒,就是要用规模和效率,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路,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的‘运力瓶颈’问题。”
10个月“极速落地”背后的营商密码
如此颠覆性的创新为何能快速扎根成都?在解放看来,除了成都固有的航天产业“全家福”——拥有航天七院、29所等“国家队”科研院所,电子科大等高校提供稳定人才输送,成都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西部商业航天港优渥的地理优势,都将促使着商业火箭未来有望实现“在川研制、在川组装、在川发射”的全流程闭环愿景。
(星际荣耀双流火箭生产总部基地项目效果图)
“从接洽到开工,仅用时10个月,这背后是‘链主基金招商’新模式在强力推动,”解放介绍道。在这一机制下,招商引资部门不再仅仅是“牵线人”,而是围绕星际荣耀这一“链主”企业的实际需求,主动整合资源,牵头组织链主与供应链企业集中签约,显著降低了企业超30%的采购与物流成本。
此外,政府还发挥“以头带引”的金融桥梁作用,推动成都先进资本旗下基金领投、联动成都空港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跟投,切实为企业解决了商业航天现阶段对资金需求量大的问题。
更让企业感受到的是成都发展商业航天的决心。《成都市商业航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培育7家链主企业,星际荣耀已被列为链主之一。在“链主企业+中小配套”的模式背景下,成都将吸引更多产业链主企业与供应链企业聚集,构建更为完善的产业链生态。
这些系统性支持,正在持续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信心与产业带动力。据测算,项目满产后年产值将达40亿元,带动就业约1200人。但在解放看来,经济效益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商业航天产业在成都市双流区集聚,围绕运载火箭总装总测生产核心环节形成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圈,提高对下游卫星研制、生产和运营环节的项目落地吸引力。
采访尾声,解放向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家们发出邀请:“如果你想把商业航天做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成都无疑是最佳选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