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参与太空角逐的底层逻辑:云巨头如何“云端造星”?
贝索斯与马斯克竞争的战略支点,不在谢泼德和新格伦火箭,而在AWS,贝索斯不是在复刻另一个SpaceX。这两位商业领袖的太空战略存在根本性差异:贝索斯以AWS云平台为中心构建“软”生态,聚焦太空数据服务价值链;马斯克以SpaceX打造“硬”基建,掌控天基网络入口,建立太空交通服务系统。说到底,云计算巨头布局太空的底层逻辑,和互联网发展演进的历程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卫星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单颗遥感卫星日数据量已达达100TB(相当于100台1T硬盘的满存储数据量)。AWS、微软相继推出地面站即服务,重现移动互联网早期IDC机房建设热潮。卫星功能从硬件固化转向可在轨编程,从“十年磨一箭”到敏捷迭代,大幅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AWS太空加速器培育初创企业,复刻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Store的生态赋能模式。云计算大幅降低卫星数据处理成本,生态共建模式降低非航天企业进入卫星应用场景的门槛。AWS将互联网行业成熟的“按需付费”模式引入卫星服务领域,类似于虚拟化技术促使传统IT从重资产转向服务化,为开源生态提供了基础,吸引大量开发者进入,从而推动IT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生态的繁荣。贝索斯凭借其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平台卡位太空经济,打造航天应用数字生态,有利于避开可复用火箭这一长周期、重资产赛道的竞争风险,为其太空探索事业带来“双保险”。即便蓝色起源的谢泼德和新格伦火箭项目进展不及预期,AWS打造的"云+太空"服务生态也已为其确立独特的市场优势。在航天应用数字生态上,亚马逊在物理层有自建的Kuiper星座,数据层以地面站即服务整合全球范围各类卫星星座资源,应用层通过太空加速器计划牵引基于云的航天应用生态。形成从卫星数据→云处理→行业SaaS应用的完整链路。AWS的太空战略本质上是将云计算领域的“水电煤”逻辑复刻到太空:地面站即服务:为小型卫星星座运营商提供了自建地面站以外的选择;卫星用户无需自建接收站,按需付费使用AWS全球站点即可获得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析能力,节省80%成本。在轨计算:SpaceX星链V2卫星已搭载AWS边缘计算模块。太空AI训练平台:利用AWS SageMaker训练卫星自主避障算法。轨道模拟器:微软Azure已实现万颗卫星网络仿真。农业遥感:美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商之一Land O’Lakes(蓝多湖农业合作社)通过AWS分析卫星图像预测作物产量。太空垃圾清理:瑞士ClearSpace公司使用AWS优化碎片追踪路径。一旦客户在地面站接收到卫星数据,就可以立即在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Amazon EC2)实例中处理它,将其存储在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S3)中,应用AWS分析和机器学习服务获得洞察力,并使用亚马逊的网络移动数据到其它区域和处理设施。
在地面站即服务这种模式出现之前,企业、大学和zf机构使用卫星资源时,通常需要做几件事: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或租用地面天线,以实现与卫星通信。自建或租赁靠近天线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用以处理、存储和传输来自卫星的数据。构建业务规则和工作流,以便对数据进行组织、结构化并按线路发送给员工或客户,然后才能提供洞察。与传统模式相比,地面站即服务显著降低了使用门槛:无需自建地面天线,免去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建设,简化数据处理流程。对于卫星运营商而言,也在自建地面站之外有了更多选择。目前卫星运营商主要采取三种地面站运营模式:重资产运营模式(如Starlink):通过垂直整合控制全链路,确保服务自主可控。轻资产模式(如AstroDigital):全面依托AWS Ground Station,专注数据增值服务。“云+自建”协同的混合模式:OneWeb使用AWS地面站,同时在日本、泰国自建关键网关以降低延迟;Spire Global、DigitalGlobe和BlackSky在自营地面设施以外,与AWS Ground Station合作以增强其地面站网络。可见头部卫星运营商以自建为主,通过全球布局确保端到端自主可控;初创小星卫星运营商全面依托AWS的地面站即服务降低初始投入,以实现快速发展;处于中间地位的卫星运营商则选择“核心站点自建+边缘节点租用”的模式,在成本与可控性之间寻求平衡。这种"私有站-公有站-混合站"的三元架构,完美复刻了云计算产业从私有云、公有云到混合云的发展轨迹,标志着卫星通信基础设施正进入服务化、弹性化的新阶段。未来,随着6G天地一体化进程加速,地面站的"云原生"转型将进一步深化。当然,以上只是相关技术向太空任务的延伸应用,随着星载AI普及,原始数据在轨处理后可大幅减少回传需求,弱化地面站作用。因此AWS也在积极推动“算力上星”:2021年,AWS与卫星公司D-Orbit和边缘计算公司Unibap合作,将AWS物联网云解决方案(AWS IoT Greengrass)部署在星载计算载荷上,用于实时分析遥感卫星图像。2022年AWS在国际空间站上部署了边缘计算盒子(AWS Snowcone),将地面边缘计算技术延伸到太空。此外,AWS不断推出高性能计算芯片,如Graviton系列和Trainium系列,以“芯片+云计算+应用生态”构建全链路闭环,为支持太空任务中的复杂计算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Graviton系列已经发布了四代,第二代Trainium2已经商用,第三代Trainium3预计将在2025年底推出。未来有没有可能将这套完整的能力搬到太空(比如推出星载抗辐射芯片),拭目以待。在AWS当前布局中,Kuiper星座本身就是天基模式(可再生载荷)的,卫星的通信有效载荷具备星上再生、星上交换、星上重封装等功能。一旦星载算力满足条件,AWS这套完整的闭环链路将可以实现全面的天地协同。AWS所代表的云上太空战略有个前提,那就是应用需求市场的繁荣。这类似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逻辑:4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催生了丰富的在线应用生态,应用的繁荣反哺网络发展,从而推动了消费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深度(一):从4G、5G得与失,看6G时代商业航天如何成为新经济引擎?同理,卫星应用生态的发展必然依赖星座系统的完善。然而,我国在轨卫星数量与美国存在数量级差距,且增长速度(年发射量)与美国的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如果简单对标AWS的云生态发展路径,可能会面临市场需求与基础设施供给不匹配的问题:大量卫星星座产生海量卫星数据,才会形成稳定的数据处理需求;大规模卫星数据产生的存储、计算、分析需求,推动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服务的落地;成熟的计算服务降低卫星应用开发门槛,促进遥感、通信、导航等领域的应用繁荣。因此,要形成正循环,必须首先完成星座建设。正如我们此前在卫星互联网分析中提到的,星座建设必须坚持“量质齐发”(从千帆星座与中国星网,谈我国卫星互联网的“量质齐发”)。当前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仍然集中在低轨星座的规模化部署上。注:百分比为该国在轨卫星数/8个主要国家在轨卫星数注:百分比为该国在轨卫星数/8个主要国家在轨卫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