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骆岗公园这个由老机场改造而成的城市公园中,一场与众不同的无人机飞行秀正在上演。半径不超过15米的小型停机坪内,一架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静静停驻,16组螺旋桨整齐排列,碳纤维制成的流线型机身展现出强烈的未来科技感。随着指令下达,航空器轻盈离地,平稳升至50米高空,白色机身与湛蓝天空相互映衬。
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记者走进被喻为低空经济"超级实验场"的合肥骆岗公园,见证无人机载人飞行从愿景走向现实。合翼航空运营总监章昱辉介绍:"正在演示的'EH216-S'航空器面向城市低空中短途交通需求,具备无人驾驶、智能导航等功能,可应用于载人交通、旅游观光等场景。"
今年3月,合翼航空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国首批载人无人机运营合格证。章昱辉表示:"这张'通行证'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批准区域提供付费载人服务,未来市民将有机会体验'云端之旅'。"
随着"低空+"赋能千行百业,合肥已开通无人机医疗配送、轨道巡检等200余条航线。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产业聚集,全市汇聚300余家低空经济企业,实现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布局。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程羽表示:"我们将立足资源优势,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对接公安、应急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接驳观光、物流配送等飞行任务。"
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作为新兴产业,正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元。
在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拔地而起,深蓝航天、九州云箭等17个商业航天项目聚集成链,推动火箭生产从"制造"向"智造"跃迁。
蚌埠凌空科技生产车间内,淡黄色晶体颗粒经过十余道工序,将蜕变为火箭的"防热盔甲"。生产总监陈石林介绍:"这款自主研发的改性石英酚醛材料耐温达2100摄氏度,相当于为火箭穿上坚固的'防热衣'。"
距离不远的深蓝太空航天科技公司则聚焦火箭推力室研发。副总经理冯光光表示:"传统推力室需半年制造周期,我们通过3D打印技术缩短至23天,大幅降低成本。"
禹会区副区长胡海波表示:"蚌埠将加快培育产业创新平台,深化与中科大等高校合作,助力中国商业航天书写新时代'飞天传奇'。"
(记者何晓、唐诗凝、黄博涵)
【责任编辑:程尔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