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兴业证券发表研究报告称,可回收火箭技术革命性降本,将开启商业航天新时代。
太空经济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从一个由政府主导、以探索为核心的领域,迅速转变为一个由商业驱动、应用多元的生态系统。在太空探索方面,其发展经历了美苏争霸驱动期(1957-1980s)、冷战结束后的调整期(1980s-2015),现处于低成本可回收火箭驱动的商业航天产业化加速期(2015年至今)。2015年SpaceX猎鹰9号一级火箭首次陆地回收后,全球火箭发射格局改变,2024年SpaceX发射次数占全球总任务的51%,中国航天占26%。
可回收技术是太空探索成本降低的关键。传统发射模式因火箭硬件多被抛弃成本高昂,而以猎鹰9号为代表的可回收火箭,通过垂直起降、栅格舵、着陆缓冲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回收,大幅节约成本。例如猎鹰9号将近地轨道(LEO)发射成本降至2720美元/公斤,较航天飞机降低20倍。这一变革显著降低了进入太空的门槛,催生了卫星互联网、地球观测、太空旅游等新商业模式,这些模式反过来又刺激了对发射服务的巨大需求,形成强大的增长飞轮。
在众多太空应用中,卫星通信是当前最热门且商业化前景最快的核心业务。其40毫秒低延迟(接近地面光纤)较传统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的500毫秒实现质的突破;该市场增长迅猛,2024年规模达108.3亿美元,预计2034年增至1868.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33.90%),覆盖消费者宽带(服务26亿未联网人口)、企业/政府/军事专网、航空海事通信及物联网直连手机等全场景;竞争格局中,SpaceX星链以约7800颗在轨卫星(计划扩至3.4万颗)领先,依托低成本发射能力实现快速迭代,亚马逊柯伊伯计划凭“云-网”协同抢占市场,中国国网、千帆星座及欧洲OneWeb则依托各自资源布局,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商业化进程。
后续催化:短期来看,NASA临时局长肖恩达菲上任或缩减与SpaceX的合作,为其竞争对手创造空间,同时SpaceX计划完成Starship的发射回收及在轨加注,RocketLab的“中子号”火箭预计2025年下半年首飞;中期将迎来2026年末的火星探测窗口期,SpaceX计划届时发射Starship至火星,中国航天则瞄准2028年前后开展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任务;远期方面,国际空间站拟于2030年退役,NASA正通过商业近地轨道开发计划培育替代品,支持AxiomSpace、Starlab、OrbitalReef等私营设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