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召开第五次科技创新大会,牢牢把握守正创新重大原则,以更加开放融合的胸襟气魄,重构创新体系、重塑创新能力,深度激发新时代航天科技创新活力动力,加快实现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集团公司第五次科技创新大会明确,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夯实科技创新在集团公司履行强军首责、建设航天强国中的核心地位,用好“三个特区”、推进“七大转型”,加快构建政治建设统领、体系高效协同、专业支撑有力、科技产业融合、数智深度赋能、机制协调配套、人才优势突出的开放融合的新时代航天科技创新体系。集团公司各单位第一时间落实会议要求,加强战略决策,统筹资源配置,识别好、运用好“三个特区”落实改革任务,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创新的发展好路径好方法,为新时代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九院
九院明确构建“敏捷、高效、协同、开放”新型研发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一统领、六推进、一促进”八个方面26项举措任务,为创新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发力点。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产业总体,加速低空“九天航驭”智能综合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联合研发以及场景应用验证,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统筹同质专业协同发展,发挥协同优势攻关4个专业领域前沿基础技术,实施研发能力资源整合;启动人工智能赋能行动,策划航天电子信息与无人系统装备2条业务主线、1套数据与模型库与1套九院共享技术池,推动智能赋能专业焕新升级发展;围绕科技创新“三个特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加强资源配备保障,确保改革举措落实落地。
十一院
十一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集团公司第五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进该院科技创新改革工作。该院将在传统专业方面开放拥抱新兴技术,积极推动空气动力学发展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相融合,与行业内优势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空气动力学交叉领域研究,为专业发展带来颠覆性突破的可能。该院将给予基础研究工作“稳定、自由”,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经费,给予基础研究工作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放宽考核要求,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给予科研人员自主探索空间,培养青年领军人才。基于院核心技术体系规划,该院将大胆启用青年骨干,建立稳定支持青年培育项目、所级青创项目专项基金,为青年技术骨干创造发挥能力、挥洒青春的舞台。
长城公司
长城公司敏锐把握国内外客户对航天技术、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需求,充分发挥项目总承包优势,与星箭制造方、地面系统开发商、卫星运营商、金融及保险服务商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系统解决方案。该公司第一时间响应市场需求,创新“拼车”、“专车”发射服务模式,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小卫星单星与多星组网发射需求,陆续将多型火箭带入国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将覆盖卫星研制、发射、测控、在轨管理、金融保险等全生命周期在轨交付项目总承包服务引入国内市场。未来,该公司将继续发挥“商业航天先锋与国际合作桥梁”作用,持续从市场端需求推动科研生产,着力推进太空旅游、在轨加注、商业测控、航天发射港开发等商业航天新业态创新发展。
中国商业火箭
中国商业火箭公司党委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第五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明确党委主体责任,组建公司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该公司党委坚持开放融合、机制革新,聚力构建航天运输产业创新发展新范式。在核心区,围绕主力火箭首飞成功,汇聚力量、快速迭代;瞄准“三高一低”,应用多项创新技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在试验区,建立“研发域+运营域”双主价值链,构建敏捷快速迭代的研发模式。在探索区,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当好“出题人”和“应用者”,打通从研究到应用的链路。举办上海融合发展创新专业赛,与高校联动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形成产学研用创新闭环。
中国商业卫星
中国商业卫星公司党委认真学习贯彻集团公司第五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商业航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部署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制定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信息化部署、定期推进、按月跟踪。该公司聚焦集团公司重点工程项目,明确具体任务、计划安排、标志性成果、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拉条挂账、按周调度推进项目攻关。公司围绕自主创新能力重塑改革,深入实践“探索区”体制机制创新,联合有关单位和企业推动组建联合创新中心、谋划论证算力上天,并在考核评价、人才培养、奖励激励和成果转化方面大胆开展适应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机制创新。
标准化院
标准化院党委高度重视集团公司第五次科技创新大会相关要求的落实落地,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坚持党对标准化院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运用“三个特区”思路,梳理发布专业技术发展目录,制定科技创新改革落实方案。2025年标准化院已自主投入1000余万元,攻关图模融合AI技术,加快推进航天产品智能质量保证平台建设;开展元器件应用支持体系建设,完善装备基础产品“有得用、用得好、可持续”的全生命周期保证模式;完成1000余项元器件数字模型建设,支撑装备由“基于实物产品试验验证迭代”向“基于数字产品仿真验证迭代”转变;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标准化院深化改革的核心抓手。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