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千帆星座”组网卫星升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近年来,被称为商业航天“三大件”的火箭、卫星、发射场均捷报频频,为产业蓬勃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已从初创期转入快速发展期,高频次、低成本的商业发射成为行业趋势。据相关预测,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发展商业航天能够激发科研院校、民营企业等多种创新主体力量,持续推动航天技术进步。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产业的集中布局。北京亦庄聚集空天企业超160家,2024年火箭入轨发射13次,入轨卫星超80颗。在这里,从火箭制造到卫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形成。把各方优势汇聚到延链补链强链上来,才能在融合中凝聚合力、激发活力。
商业航天具有重资产、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其发展离不开要素协同支撑。安徽蚌埠布局商业航天产业,已吸引16家企业入驻、协议总投资50多亿元。当地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同时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人才、政策等支持。无论是强化要素保障还是优化营商环境,“有形之手”的发力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我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太空中的“吉林一号”星座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粤港澳大湾区的雷达卫星实现百米级台风路径预测。在工业领域,商业航天为矿产勘探提供数据支撑;在农业领域,卫星组网助力精细化管理;防灾减灾中,卫星影像为救援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企业加强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当前社会资本正涌入商业航天领域,“流水线上造卫星”逐步成为现实。必须认识到,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面临全球竞争压力。只有掌握关键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全球航天领域获得话语权。
“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协同发力,紧盯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攻关,紧抓时代机遇、找准发展方向,商业航天产业必将成为破浪前行的“弄潮儿”。未来,普通人有望搭乘商业飞船实现太空旅行。星箭共舞,商业航天正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新力量,打开人类未来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