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作为全球第三大人为甲烷排放源,约占全球人为甲烷排放量的18%,其精准监测对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程天海研究员团队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开发出精准量化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的新方法,并据此完成全球垃圾填埋场系统评估。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
传统甲烷监测依赖地面测量和模型估算,存在覆盖有限、精度不足等缺陷。程天海研究员指出,卫星遥感技术能以更高时空分辨率在全球范围统一量化排放数据,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突破。
研究团队采用30米空间分辨率和10纳米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卫星,结合匹配滤波算法和积分质量增强法,成功识别全球102个垃圾填埋场的367个甲烷羽流并精确量化排放速率。该方法为全球甲烷监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有望为国际减排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研究首次在全球尺度系统评估两类垃圾填埋场:露天垃圾场和卫生垃圾场。通过卫星反演数据与机载实测结果交叉验证,证实露天垃圾场的甲烷排放强度达卫生垃圾场的4.8倍。研究还发现当前主流排放数据库显著低估露天垃圾场排放量,平均偏差约5倍。
论文第一作者童浩然博士强调,该方法首次揭示了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排放差异,为修正全球排放数据库提供了科学依据。团队呼吁国际社会完善垃圾填埋设施,建议建立全球卫星监测数据共享平台,确保资源有限国家平等获取关键数据。
研究团队表示,整合多源卫星数据的新方法为构建全球甲烷排放数据库奠定基础,将显著提升排放模型准确性。国际审稿专家评价称,该成果代表遥感技术在固体废弃物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望推动监测模式从零散测量升级为类似天气预报的连续性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