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
根据卫星工业协会(SIA)发布的2024年度《卫星工业状况报告》(SSIR)显示:
2024年,全球商业卫星产业继续占据航天产业的主导地位,占全球航天业务的71%,规模为2930亿美元。
(1)卫星制造:
2024年全球卫星制造收入增长至200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17%。2024年全球卫星制造数量2695颗,其中81%(2183颗)是商业通信卫星(Starlink卫星2024年发射数量1900多颗),8%(216颗)是商业遥感卫星。
(2)发射服务:
2024年共进行259次发射(SpaceX公司134次),全球商业发射收入增至93亿美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30%。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业火箭共执行145次发射任务。
2.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7133.2亿元,同比增速8.3%。
(1)卫星制造: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全球及中国人造卫星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卫星制造行业总收入达到132亿元。入轨卫星总数257颗,以通信、遥感卫星为主。2024年中国发射500公斤以下商业微小卫星超过200颗,占国内总发射卫星数量超过70%。
(2)火箭发射:
2024年中国完成运载火箭发射68次(66次成功),入轨卫星257颗,其中商业火箭发射12次,入轨卫星53颗,入轨卫星重量202吨。按照目前发射服务均价6万元/公斤粗算,2024年我国火箭运载市场总额超过120亿元。
2025年上半年我国火箭发射35次,入轨卫星153个。
数据来自公开信息检索
中国的商业火箭发射主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包括国家重大特殊用途战略卫星、通信星座组网等,同时还需满足国内近200家商业卫星遥感、导航增强公司的发射需求,仍处于“星多箭少”的状态。未来10年,预计我国每年需要不少于2000颗卫星发射,每年需要不少于100发中大型运载火箭发射,以支撑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和遥感星座建设。
我国商业通信、遥感卫星星座建设逐步进入实施阶段,经过漫长的技术验证和实践探索,卫星制造和火箭运载服务的竞争格局已基本确定。
1.整星制造
(1)通信卫星
我国低轨通信卫星制造的头部企业在卫星批产制造能力以及部组件分系统自研自产比例等方面均具已备较强的领先优势。
大型星座的整星供应商包括:
上海垣信的G60星座整星制造商目前仅有上海微小卫星研究中心、格思航天两家;
中国星网的低轨通信星座整星制造商包括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八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上海微小卫星研究中心、长光卫星、银河航天、工大卫星、蓝箭鸿擎等。
(2)遥感卫星
体制内承接商业遥感卫星整星制造的单位包括东方红、上海微小卫星研究中心等,商业卫星公司头部企业包括长光卫星、银河航天、微纳星空、工大卫星等。
2.火箭运载
(1)体制内单位
体制内单位是目前我国火箭运载服务的绝对主力,包括航天科技集团长征系列火箭、航天科工集团快舟系列火箭以及中国火箭公司的捷龙系列火箭。体制内大运力液体火箭的产能有限,且优先为军方(包括载人航天)、国家任务服务,导致商业卫星公司寻求体制内火箭运载服务的难度较大。
(2)商业火箭公司
目前我国商业火箭已实现入轨发射的包括中科宇航力箭系列火箭、蓝箭航天朱雀系列火箭、天兵科技天龙系列火箭、星河动力谷神星系列火箭、东方空间引力系列火箭、星际荣耀双曲线系列火箭。处于技术设计或验证周期的火箭包括深蓝航天、箭元科技等公司的系列火箭。相关公司及发射信息如下表:
数据截至2025年7月30日, 来自公开信息检索
目前力箭一号与谷神星一号是我国实现批量发射的商业火箭,火箭批量发射迎合行业需求:
3.航天科技集团进入航天商业化竞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先后成立“商星公司”和“商火公司”,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资源整合,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航天科技集团拆分商业公司是以企业化运作响应国家意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是集团公司在商业航天领域技术、管理和模式创新的重要主体。商星公司专注于新一代高性价比、高集成度的低轨商业通信卫星研发,承担卫星互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制造任务,将成为中国星网星座重要的整星供应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航天科技集团正在逐步整合商业发射资源,将原本由航天长城公司负责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逐步交由中国商火统一运营。2025年5月,商火公司首次作为总承包商,以长征二号丁火箭将国星宇航太空计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商火公司正式开启火箭运载服务。同时中国商火已启动长征十二号乙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2025年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大考之年”,全产业整体从技术验证转入规模化、产业化攻坚阶段,产业竞争格局也将在此阶段落定。未来十年将形成“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像造飞机一样造火箭”的批产状态。
2025年的关键转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核心领域,三者共同构成产业发展的“胜负手”。
1.卫星技术验证收官,供应商格局基本固化
当前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基本完成技术闭环,头部供应商已基本确定,2025年将是对现有技术路线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终极检验。各大星座陆续完成在轨技术验证,验证结果将直接体现供应商技术水平,同时考验供应体系能否支撑未来万颗级批产的严苛要求。验证阶段的失利将导致企业难以获得后续批量订单,供应商体系逐步两极分化,市场洗牌在所难免。
2.星座批产全面启动,供应链与组织能力面临高压测试
以垣信“千帆星座”和某军方星座项目为代表,2025年各类卫星将进入批量化生产与高频次发射阶段,商业航天产业的核心矛盾从“能否造星”转向“能否高效、稳定、低成本地量产卫星”。批产阶段的比拼将暴露企业真实工程化能力,对整星单位的批产组织经验提出很高要求,对分系统、单机供应商的保供能力和批次一致性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3.大运力新液体火箭密集首飞,商业发射能力迎来分水岭
2025年各大商业火箭公司计划首飞多款大推力液体火箭——如力箭二号、天龙三号、朱雀三号、引力二号等,标志着民营火箭公司正式向航班式批量运载服务市场进军,大运力液体火箭的成败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参与未来巨型星座组网发射服务。商业火箭公司将面临以下挑战:
目前国内注册的火箭公司超过35家,具备入轨经验的公司5家,具备实际运载服务能力的公司更有限,未来我国商业火箭的运载服务订单定会表现出头部集中的趋势。
2025年的大考,本质是技术、资本、工程化能力的综合博弈:卫星制造商需证明其批产交付能力,火箭企业需突破大运力门槛,而整个产业链则需在“成本-质量-时效”三角中寻求最优解。通过大考的企业将锁定国家队订单并获得资本市场青睐,而未能达标者则面临出清风险。胜者将主导中国商业航天的下一个十年,真正进入“以应用定义价值”的产业成熟期。
1.商业航天的产业链条遵循着清晰的逻辑闭环
地面应用需求定义卫星功能与星座构型,卫星的物理特性和轨道需求则牵引火箭的设计与发展方向。只有深刻理解并践行这一“需求牵引、天地协同”的原则,从顶层设计就实现卫星、火箭与应用场景的精准匹配,才能真正构建起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商业航天生态。
(1)卫星需要落地应用引导
商业航天的成功,归根结底在于实现“天地协同”。卫星并非独自工作的太空设备,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地面的功能需求延伸至太空,并最终服务于地面应用。因此,在星座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必须以地面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无论是通信星座追求的全球无间断覆盖、低时延,还是遥感星座需要的高分辨率、高重访率、高覆盖率,都直接决定了卫星及星座的功能配置(如载荷类型、通信协议、成像精度)、关键性能指标(如数据传输速率、定位精度、寿命)以及整个星座的轨道面排布、倾角设计、降交点地方时安排、卫星数量和星间链路方案等。脱离实际应用需求的卫星和星座,即使技术再先进也难逃市场淘汰。
(2)火箭需要卫星需求引导
火箭作为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太空班车”,研制也必须紧密围绕其承载对象——卫星的特性来展开。卫星的整体重量、尺寸构型、目标轨道高度和倾角等关键参数,是火箭运载能力、整流罩尺寸、上面级推进方案以及发射场选择的核心设计输入。例如,发射低轨巨型星座的小型卫星,需要高频率、低成本、具备一箭多星能力的中小型火箭;而部署高轨重型通信卫星,则依赖大推力、高可靠的重型火箭。火箭技术路线的选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对卫星需求精准响应的结果。
2.商业航天行业发展需要回归商业价值本质
商业航天企业聚焦于国内几大型星座建设客户集中度较高,在验证和竞标阶段已开始白热化竞争,进入批产阶段后产品预期价格大幅度下滑,无法通过“自身造血”维系高研发投入,阶段性的违背“高投入、高回报”的商业规律。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需要结合市场应用特点进行规划,从顶层设计引导商业航天产业链提升研发效率,促使行业良性发展。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必须始终在尊重航天产业本质规律的前提下推进商业化进程。航天工程具有高技术门槛、高可靠性要求与长周期投入的固有属性,这一本质决定了商业化探索不能脱离航天的基本逻辑。
1.商业航天虽以市场化盈利为目标,但必须深刻理解并扎根于中国特殊的监管框架与工业基础
我国航天工业数十年积累的供应链体系(如国家队主导的元器件、材料、工艺标准)和严格的安全监管制度,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底层支撑。企业若为追求“颠覆性创新”而跳脱成熟供应链体系,或忽视国情盲目套用海外模式,不仅将面临技术可靠性风险,更可能因合规问题导致项目受挫。真正的商业创新,应是在现有工业基础上优化成本与效率,而非推倒重来。
2.商业航天作为技术、人员、资金“三高”密集型产业,必须警惕资本逻辑对技术路线的侵蚀
为迎合投资人偏好而夸大技术指标、设计脱离工程可行性的方案,终将在产品落地时暴露巨大落差。此类案例已引发连锁反应:资本端收紧投资、客户端质疑能力、监管端加强审查,最终导致系统性信任危机。健康的商业化,需以技术可实现性为边界,在融资需求与工程理性间建立平衡。
中国商业航天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在“航天基因”与“商业动能”间找到平衡点:以商业化手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坚守航天对可靠性、安全性和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商业航天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健发展。
2025年,商业航天被纳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支持范围,这为头部企业打开了 IPO 通道。头部企业有望借此机会尽早对接资本市场,并通过更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有序开展企业合并与团队兼并,提高商业航天产业的投资效率,引领产业摆脱无序竞争和重复投入的现状。如此一来,中国商业航天才能从单纯依靠资本输血,转变为实现产业自身造血,成为真正符合大众投资人利益诉求的健康产业。
1. IPO 通路破冰:头部企业的资本化 “强心剂”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明确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这与商业航天企业 “高投入、长周期” 的行业特性高度契合。头部企业凭借其核心技术优势(如火箭可回收、卫星批量化制造、星座组网能力等)以及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如成功发射记录、重大订单签约等),可以绕过传统的盈利门槛,提前进入资本市场。率先登陆科创板的头部企业将发挥 “灯塔效应”,在资本市场和大众投资人的监督下规范企业运营,带动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各类资本对商业航天产业的投资信心。
2.资本工具升级:产业整合的 “加速引擎”
上市企业能够运用股票增发、换股收购等多种资本工具,对技术互补型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性兼并,迅速完善产业链布局。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实现 “优胜劣汰”,使有限的资本向真正具备技术竞争力和商业落地能力的企业集中,有效提升商业航天产业的投资效率。
3.产业生态重构:健康商业航天 “共同体” 的崛起
(1)激活产业链协同创新: 上市公司强大的融资能力能够向上游传导,支持关键部件供应商开展技术攻关;同时向下游拓展应用场景,加速航天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实现变现。
(2)构建大众利益共享机制: 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分享商业航天发展带来的红利,使航天产业从过去的 “国家工程” 转变为 “全民可参与的创新投资标的”。在严格监管下,企业规范运作,平衡商业回报与社会责任(如太空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