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以"海上发射"为特色,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烟台聚焦海上发射与火箭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施,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三地构建起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在9月1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商业航天产业链记者会上,东方航天港集团、济钢集团、东方空间、青岛上合航天四家企业介绍了发展成果。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表示,正打造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已形成涵盖"卫星、火箭、发射场"的产业体系,招引322亿元产业项目。目前实现近岸每周两次、远海每两周一次的发射频率,并力争年内完成液体火箭海上首飞。
济钢集团作为省级空天信息产业链主企业,从零部件制造切入航天领域。总经理刘仕君透露,已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产能,成功研制卫星核心部件行波管,并布局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测试平台。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彭昊旻将企业定位为"太空快递公司",其研制的"引力一号"火箭于2024年1月完成海上首飞,成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该火箭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30%-40%的运载成本,大幅提升商业发射效率。
青岛上合航天重点建设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吉利星座",计划部署72颗卫星提供全球通信服务。总经理丁晟表示,已在青岛布局卫星星座业务总部、测运控中心及智慧应用基地,聚焦海洋渔业、应急通信等十大应用场景。
根据《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到2030年将培育300家重点企业,形成5个以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航天技术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