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微重力热流体科学及其空间应用”专栏征稿通知




具有自由表/界面的热流体体系在空间微重力环境具有和地面常重力环境迥异的运动特征,特别是地面以重力/浮力(体积力)主导和空间以表/界面张力(表面力)主导的驱动机制差异,以及其在航天技术发展与空间科学其它分支学科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吸引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激励了对微重力热流体科学及其空间应用的研究热潮,微重力热流体动力学基础、微重力气液两相流与空间多相热控技术、界面毛细流动与空间流体管理技术、伴有电化学反应的气液两相流与再生式空间燃料电池等方面的前沿技术研究,近些年来得到持续快速发展。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持续进展,对航天推进、热控、流体管理及载人航天环控生保等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推出以“微重力热流体科学及其空间应用”为主题的专栏,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交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经专家评审通过后,预计2024年下半年以正刊的形式刊出。


1

征稿范围

①微重力热流体动力学基础

②微重力气液两相流与空间多相热控技术

③界面毛细流动与空间流体管理技术

④伴有电化学反应的气液两相流与再生式空间燃料电池

⑤其他


2

专栏执行主编

赵建福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现任Springer/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及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空间科学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专家组(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航天技术试验领域专家工作组(空间热管理技术)成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重力多相热流体动力学及天地应用基础,在中国空间站、返回式卫星及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等开展了10余个系列空间实验,并参与嫦娥三号/五号月球探测、实践二十号卫星等相关航天应用技术研发。


王双峰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及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专家组(微重力燃烧科学)成员等,主要从事微重力燃烧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完成实践八号卫星、实践十号卫星空间燃烧实验,在燃烧基础理论和载人航天防火安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蓝鼎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未来智能科技研究院空间安全研究部主任,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材料物理力学、空间安全与新型载荷技术开发,主持完成中国科学院先导C项目及在轨维护技术多个重要载荷研制,并作为重要完成人参与实践十号卫星和空间站流体物理实验柜研制及科学实验。


郭元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及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技术发明(国家级)二等奖1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发明(省部级)一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机-环境工程、航天器热控与功率器件热管理技术等。


3

投稿要求

1. 本专栏面向国际范围相关研究单位征稿,稿件须通过《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官网投稿,网址:http://journal26.magtechjournal.com/kjkxjs/CN/1000-758X/home.shtml。网上投稿请备注“微重力”专栏。

2. 按照《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的审稿流程审稿通过后,最终录用的稿件以专栏的形式刊登。

3. 论文撰写:投稿论文请注意撰写格式规范(参照《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论文格式,网站上提供了论文模版,可下载参考),信息完整,内容详实,内容侧重于航空航天领域,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且无泄密内容并出具脱密证明(模版见官网),不少于5000字。

4. 投稿文章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也不在其他刊物或会议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无抄袭、剽窃、侵权等不良行为)。

5. 其他事项请参阅《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投稿须知。


4

截稿及出版时间

投稿截止时间:2024年1月31日

预计出版时间:2024年下半年



编辑:陈飚

监制:祁首冰



往期推荐

1.推荐论文|基于QoS保障的低轨卫星星座设计

2.推荐论文|祝融号火星车重要数据保护设计与实现

3.推荐综述|宏微空间机械臂运动控制方法综述

4.吴树范教授团队|空间引力波探测惯性传感器关键技术与进展

5.推荐论文|“接触-导热”式热管辐射散热器设计与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