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航天资讯 | 2025年国内民商航天火箭首飞计划


国内航天
1
NEWS TODAY
2025年国内民商航天火箭首飞计划
朱雀三号,年底首飞,一级安装9台“天鹊12B”推力10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二级安装1台天鹊-15A真空版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龙三号,5月首飞,一级安装9台“天火12”推力11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安装1台真空版天火-12液氧煤油发动机。智神星一号,第一季度首飞,一级安装7台“苍穹50”液氧煤油发动机,使用单台真空版苍穹-50液氧/煤油发动机。选配爱神星一号先进液体上面级,可实现一箭多星、太空摆渡、主动离轨。谷神星二号,上半年首飞,三级固体+液体上面级构型。力箭二号,9月首飞,可回收,一级和助推器共9台85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安装1台真空版液氧煤油发动机。星云一号,年底首飞,可回收,一级安装9台推力20吨级“雷霆-R1”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安装1台“雷霆-R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引力二号,年底首飞,可陆地回收,一级安装10台“原力-85”推力11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安装1台原力-85的升级版原力-110液氧煤油真空版发动机。双曲线三号,年底首飞,可陆地和海上回收,一级安装9台“焦点二号”推力85吨液氧甲烷发动机,二级安装1台焦点二号真空版发动机。元行者1号,年底首飞,海上溅落回收,一级安装9台“龙云LY-70”液氧甲烷发动机。
图片
来源:空天动力瞭望 微信公众号
2
NEWS TODAY
火箭院与两大高校实现设备共享系统对接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航天一院”)近日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实现了设备共享系统的互联互通。这一举措打破了航天企业与高校之间设备资源孤立的局面,推动了资源共享和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系统对接,三方的科研设备资源得以整合,用户可以更便捷地查询和预约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先进材料测试设备等高端科研设备,涵盖机械、电子、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此次合作旨在提升设备利用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支撑。未来,火箭院计划与更多高校和平台对接,推动资源共享走向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
图片
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3
NEWS TODAY
高盛出深度报告:低轨卫星市场,起飞!
低轨卫星(LEO)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高盛预计,2024年至2035年间,市场规模将从150亿美元增长至10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0%。未来五年,全球将发射7万颗新LEO卫星,其中中国预计发射5.3万颗,推动供应链收入增长。LEO卫星具有显著优势,如覆盖范围广、低延迟和高带宽,能够突破地形与国界限制,填补全球约31%未接入互联网人口的空白。其应用场景广泛,包括远程医疗、机器人出租车、增强现实技术等。此外,LEO卫星有望与未来的6G网络紧密结合,为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兴领域提供支持。然而,LEO卫星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发射成本高昂(每千克12000美元)、带宽和延迟问题待优化,以及航天垃圾的潜在风险。此外,全球轨道资源竞争激烈,传统电信运营商也需适应与LEO卫星技术的竞争与合作。总体而言,低轨卫星市场前景广阔,但需克服技术与成本等挑战,未来有望与地面通信网络深度融合,为全球通信架构带来重大变革。
来源:华尔街见闻
4
NEWS TODAY
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将聚焦五大主题
在20日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空间科学前沿科学问题”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将聚焦“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王赤在主题评述报告中介绍,“极端宇宙”主题将研究极端天体在极端条件下的物质运动规律、暗物质粒子的本质和宇宙高能辐射的来源等内容。“时空涟漪”主题是通过空间引力波探测,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宜居行星”主题主要致力于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太空格物”主题将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王赤说,空间科学领域亟待全球携手突破的11个重大科学前沿,可概括为“一黑”“两暗”“三起源”和“五表征”。“一黑”旨在探索以黑洞为典型代表的致密天体及其极端条件下的物质运动规律;“两暗”指迄今人们对其本质知之甚少的暗物质、暗能量;“三起源”聚焦宇宙起源、太阳系起源和生命起源;“五表征”探寻地球系统、地月空间、太阳系和系外世界的特征和运行规律,以及太空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并立足国情,我国进一步凝练出上述五大科学主题。2024年10月,《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发布。王赤说,针对五大科学主题,该规划形成了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路线图: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至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2028年至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论证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2036年至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0余年来,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先后研制发射“悟空”“墨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等科学卫星。王赤介绍,后续我国将实施多项科学卫星任务。其中,“鸿蒙计划”将利用月背高洁净电磁环境,实施一箭十星发射,构建绕月百公里级超长波空间射电望远镜,揭示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演化历史。“夸父二号”任务将首次对太阳极区进行正面成像观测,揭示太阳磁活动周和高速太阳风的起源。此外,中欧联合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微笑计划”,预计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择机发射,有望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地球磁层的全景X射线成像和高精度日侧极光探测。
图片
来源:科技日报
图片
国际航天
1
NEWS TODAY
美国和印度将扩大在太空创新方面的合作
美国和印度正在扩大太空创新合作,计划创建“INDUS创新”伙伴关系,促进太空、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两国还将在民用和商业航天领域继续合作,包括印度宇航员执行Ax-4任务前往国际空间站,以及推进NASA-ISRO合成孔径雷达(NISAR)任务的发射。然而,印度导航卫星NVS-02于2025年1月29日发射后,因推进系统故障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可能再入大气层烧毁。这一故障引发了对NISAR任务准备情况的质疑,尤其是如果其航天器总线与NVS-02共享相同组件。
图片
来源:太空与网络 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