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Fram2:人类首次极地轨道飞

图片


极地轨道首次载人飞,今天顺利启程,尽管临近发射仍然电闪雷鸣。美东夏令时2025年3月31日晚间,SpaceX一枚六手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点火升空,搭载恢复号载人龙飞船(Resilience)执行前进2任务(Fram2)。这不仅是一次私人资助的航天壮举,更是人类航天史上首次进入极地轨道的载人飞行。这项任务由华裔马耳他企业家王春(Chun Wang)全额资助,带领一支由四名平民组成的国际乘务组,开创性探索地球极地轨道和前沿科学实验。

图片


发射过程前进2任务的发射准备从2025年3月24日开始,4名平民宇航员抵达佛罗里达,接受了约8个月的训练,包括在阿拉斯加的荒野探险模拟极端环境。他们在发射前进行多次模拟演练,确保熟悉所有程序。发射前夕,即美东夏令时3月30日凌晨12:47 EDT完成猎鹰9号火箭的静态点火测试,确认火箭引擎正常工作。此次发射使用的助推器B1085.6已是第六次飞行,创下SpaceX载人任务中使用次数最多的助推器纪录,凸显可重复使用技术的成熟。
Fram2任务每隔93分钟有一次发射窗口,北京时间4月1日共有三次发射机会。最终在首个发射窗口:美国东部夏令时2025年3月31日晚间21:46:50(北京时间4月1日上午9:46:50)如期升空。升空约8分12秒后,编号B1085.6助推器顺利降落在距39A发射场约420公里的ASOG【缺少庄重感】海上回收平台上,此处位于迈阿密东南约100 公里的巴哈马群岛海域。这是SpaceX第425次成功回收猎鹰火箭,也是ASOG回收平台第103次喜迎猎鹰火箭。

图片


发射不到10分钟,恢复号龙飞船与二级火箭分离,进入自由飞行状态。恢复号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 C207.4 Resilience)这是第四次飞行,此前已执行过Inspiration4(2021年)和Polaris Dawn任务。配备全景穹顶和Skywalker支撑系统,提供极地观测窗口并支持潜在的太空行走。任务预计持续3.5天(86小时38分钟)。首次进入太空的四名平民宇航员,开创性飞行在高度425-45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轨道倾角90°,这是人类首次实现极地轨道载人飞行。在轨执行22项科学实验,任务结束后在太平洋溅落(可能在洛杉矶、奥克兰赛德或圣地亚哥附近海域)。这将是3月18日自由号完成Crew-10任务后,载人龙飞船首次在美国西海岸溅落。随后由SpaceX旗下Shannon香农号回收船负责打捞回收。

图片


名称由来Fram2的灵感,始于王春的极地情结。2023年4月,他在沙特阿拉伯的酒店床上构思任务名称时,受挪威极地探险船「Fram」的启发,将此次飞行命名为【Fram2】,中文译名「前进2」,寓意对极地探索精神的传承。「前进2」(Fram2)不禁让人联想到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张北海下令「前进四」(以最大加速度前进)的场景。尽管两者并无直接关联,但这种巧合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对比视角,让我们得以从科幻与现实的交汇中审视此次任务的意义。《三体》中,「前进四」是张北海对黑暗森林法则的回应——宇宙是一个充满敌意的竞技场,暴露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摧毁。「前进四」的逃亡尝试,体现了人类在技术与命运夹缝中的挣扎。其哲学命题是:在面对不可抗拒的毁灭时,前进是否还有意义?张北海的选择表明,即便希望渺茫,人类仍不愿放弃行动。与之相对,现实中的「前进2」任务,则展现了更积极的哲学色彩。它并非为了逃避威胁,而是为了拓展认知边界。任务中的22项实验(如太空X光拍摄和蘑菇种植)不仅服务于当下,更指向未来的星际生活;影像记录则将太空视角带回地球,激发公众想象力。它提出的问题是:在一个尚无迫切生存压力的时代,前进的动力何在?答案或许是好奇心与责任感——对地球的深情回望与对未来的主动准备。张北海的「前进四」是科幻中的绝境呐喊,而「前进2」则是现实中的探索序曲。前者提醒我们技术的脆弱与宇宙的冷酷,后者则展示了个体意志与技术进步的结合。「前进2」证明平民也能在太空书写历史,而「前进四」的悲剧则警示我们,前进之路从来不是坦途。正如《三体》所述:「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前进2」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的太空文明添砖加瓦,而「前进四」则是对这一文明潜在终局的预言。两者的交汇揭示一个真理:无论现实还是科幻,前进是人类不变的宿命。

图片


任务特点前进2任务以科学研究和极地观测为核心,堪称私人航天的新里程碑。主要特点包括:○极地轨道首飞:轨道倾角90°覆盖地球南北极,超越此前苏联东方6号任务65°的最高纪录(1963年世界首位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曾达到65°倾角,但仍未触及两极)。前进2任务每46分钟40秒完成一次极地飞越,为研究极光现象(如STEVE)和地球高纬度环境提供了独特视角。○科学实验:四名平民宇航员将开展22项实验,包括太空首次人体X光拍摄、微重力下牡蛎蘑菇种植、睡眠研究、血糖监测及女性激素变化研究。这些实验不仅服务于短期任务,也为未来火星长期飞行奠定基础。○影像记录:宇航员扬妮克·米克尔森将使用RED V-Raptor 8K相机和Canon R5C相机,拍摄极光和极地景观,支持SolarMaX项目与地面观测同步进行,提供180°虚拟现实和8K影像。○乘组多样性:四名宇航员来自马耳他、挪威、德国和澳大利亚,无美国成员,体现了出资人王春对航天国际化的愿景。

图片


从技术角度看,前进2任务彰显了SpaceX在火箭可重复使用和飞船设计上的绝对领先。助推器B1085第六次飞行标志着SpaceX将高重复使用率技术应用于载人任务的信心,而恢复号龙飞船的多任务适应性(从全景穹顶到自主出舱),进一步降低了商业航天成本。精准实现极地轨道飞行,则得益于猎鹰9号的精准轨道控制能力,填补了NASA等传统航天机构尚未涉足的空白。战略上,前进2标志着私人航天从旅游向科学探索的转型。与NASA主导的ISS任务不同,它完全由私人资金驱动,凸显了商业资本在航天领域的崛起。华裔出资人王春选择非美国乘务组,不仅推动航天国际化,也微妙平衡了美国主导航天格局。●任务团队这次任务同样是F4四人组,载人龙飞船承运全私人商业载人航天的标准人数配置。不过,这支团队的多样性令人印象深刻。

图片


▲王春(Chun Wang):任务指令长,出生于中国天津,现居斯瓦尔巴群岛,持有马耳他和圣基茨和尼维斯(西半球面积和人口皆最小的主权国家)公民身份。创立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币挖矿池F2Pool和Stakefish,作为币圈投资家、冒险家、亿万富豪,他也是此次任务的发起人和实际出资人。

图片


▲扬妮克·米克尔森(Jannicke Mikkelsen):飞船指挥官,挪威人,拥有挪威英国双国籍,1986年6月8日出生,电影摄影师,专攻VR和AR技术,曾参与Queen乐队的VR音乐视频制作。她用虚拟现实技术记录历史瞬间,这次她将把极地的壮丽带回地球。

图片


▲拉贝亚·罗格(Rabea Rogge):任务飞行员,德国人,1995年出生,电气工程师,在挪威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自主水面车辆导航。这次太空任务负责科学实验,并成全她成为首位执行SpaceX载人任务的德国女性宇航员。

图片


▲埃里克·菲利普斯(Eric Philips):任务专家,澳大利亚人,1962年4月30日出生,极地探险家,曾滑雪穿越南北极,如今将从太空俯瞰他熟悉的冰原。●与其他载人龙任务对比前进2任务与其他SpaceX载人任务(如Crew-10、Crew-9)存在显著差异▼

图片


○轨道类型:大多数SpaceX载人任务目标是国际空间站(ISS),轨道为近赤道低地球轨道(LEO),而前进2是首个进入极地轨道的任务,倾角90°,覆盖南北极,堪称人类载人飞行的重大突破。○可重复性:前进2使用六手助推器B1085.6,是载人任务中重复使用次数最高的助推器,而Crew-1或Crew-2等任务通常使用较新助推器,体现了SpaceX在可重复性技术上的进步。○任务类型:前进2是由私人资助的任务,类似于激励4(Inspiration4)和北极星·黎明号(Polaris Dawn),但核心在于科学研究和极地观测,而非商业太空旅游。Inspiration4(2021年)更注重全景观赏,Polaris Dawn(2023年)则包括最高轨道和商业太空行走,Fram2则更侧重于科学数据收集。○持续时间和目标:相比其他ISS任务(持续5-6个月),前进2任务3.5天飞行时间短暂,目标明确,专注于极地科学实验和影像记录,而ISS任务涉及更广泛的维护和长期研究。

图片


●对比其他商业载人航天任务在商业航天领域,前进2独树一帜。其极地轨道在极地研究中无可替代,其他任务多聚焦低倾角轨道或亚轨道体验。作为人类首次极地轨道载人飞行,它不仅填补了航天史空白,也证明了私人航天探索新领域的潜力。

图片


●从极地到星辰的启示前进2的意义远超一次航天发射。它将极地探索的浪漫情怀带入太空,为人类未来的星际梦想播下种子。王春从比特币创业到航天探险的转型,展现了个人野心与技术进步的交汇;米克尔森作为首位专业摄影师进入太空,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罗格和菲利普斯的参与,则象征年轻一代与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在航天新时代的协作。这次任务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延续。正如19世纪末Fram号船挑战未知冰原,Fram2在21世纪初以平民之力叩响太空之门。似乎提醒我们,航天不再是超级大国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未来。正如王春所言:「一旦星舰投入运营,火星不再是遥远的梦。」Fram2只是起点,但已为人类迈向星辰大海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