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contact@futurespace.cn

电话

(86)010-82949816

盘点未来中国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主力箭


图片
2025年下半年,卫星互联网产业不断迎来利好,工信部发布卫星通信十九条支持卫星互联网应用发展,天龙三号等大型组网火箭陆续试车,卫星互联网牌照也将陆续发放,行业发展正式迎来拐点。今天我们来盘点:未来中国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主力箭。
01
通信卫星新政
2025年只剩一个季度,年初大家期盼的“超级航天大年”并没有如约而至,8月份星网一波小爆发让大家以为大规模组网真的要来了。但进入9月后,一切似乎又安静了下来,甚至连2024年开建的千帆星座,也已经半年没有发射过卫星了。图片
平静的发射动态背后,正酝酿着一场关于卫星互联网行业的“风暴”。2025年8月25日,财联社《科创板日报》发布内容称:相关部门近期将会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消息发布后快速引起行业内的广泛关注,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即将迈出第一步。

图片
2025年8月27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通过有序扩大市场开放、持续拓展应用领域和培育产业生态等方式,推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意见中详细列举了19项具体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无论是牌照的发放,还是工信部优化业务准入条件、扩大市场开放,不断加码的政策预示着高频发射已至,产业拐点在即。

02
大规模组网拐点在哪?
尽管政策不断释放利好信号,但从发展进度来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想要形成与星链相当的服务能力,还有至少2-3年的路要走。国内两大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进度不及预期,尤其是千帆星座,身处全力“保星网”的局势下,面临着“无箭可用”的尴尬处境。
图片
目前,国内参与过卫星组网发射的火箭一共有五款,分别为:长五B、长八、长八甲、长十二和长六甲。这里面除了长五B能够实现800公里SSO轨道10吨以上的运力,其他几款火箭的组网效率都比较低,而长五B面临的问题则是每公斤运力成本高昂,毕竟其芯一级使用了更加昂贵、技术复杂度更高的液氧液氢发动机。
图片
而我们之所以会说“高频发射已至、产业拐点在即”,则是因为2025年下半年,中国多款大型商业火箭已经完成一级火箭“静点”,它们分别是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以及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
一级静态点火是大型火箭研发过程中最重要的地面试验,顺利完成一级和二级火箭的静态点火试车,就意味着火箭基本具备了首飞的条件,这三款火箭年内完成首飞已经板上钉钉。另外,由上海航天八院研制的长十二甲也将在年内完成首飞。在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亟待发射的前提下,这几款火箭大概率能够在2026年实现商业化运营。
03
未来星座组网主力箭
那么年底首飞的四款大型火箭,谁将成为未来中国星座组网的主力箭呢?
图片
卫星组网对一款火箭的考量无非是三点:运力、成本和响应速度。简单来说就是既要效率高、还得价格低。运力带来的规模效应是决定发射效率和成本的关键,大火箭本身就意味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从运力来看,年内首飞的四款火箭中,运力最高的当属天龙三号:一次性近地轨道运力22吨、可回收运力17吨;其次为朱雀三号,其宣称的一次性近地轨道运力为21.3吨,回收运力18.3吨与天龙三号相当,但一级发动机换为天鹊12A后,运力肯定是不及天龙三的。
至于力箭二号和长征十二甲:前者一次性近地轨道运力为12吨,后者7台龙云发动机并联的起飞推力也不会超过前面三款火箭。二者都与天龙三号和朱雀三号有较大的差距。
图片
从技术路线来看,第一梯队里也有细微差别。
天龙三号胜在整体技术路线更稳健。天火十二采用的开式液氧煤油设计,比起天鹊12A技术更加成熟,其大量采用的3D打印和集成化设计,减少了组件数量,简化了整机和部组件的装配,推质比达到163,与SpaceX的梅林-1D发动机相差不多。
另外,天龙三号先首飞、后回收的研发路径相比朱雀三号也更加稳健,大大增加了首飞箭的成功概率。
朱雀三号的优势在于“首飞”、“回收”两把抓,同时还使用了不锈钢箭体等更具成本优势的设计方案,未来天鹊12B与回收技术都取得突破后,商业壁垒更高。
图片
从商业层面来看,谁能率先首飞成功将成为突出重围的关键,马太效应带来的资源集中会让技术领先者迅速建立起“护城河”。
总结
前不久,天龙三号、朱雀三号以及力箭二号三款火箭都入围了垣信卫星的星座组网发射招标,要求三款火箭年内完成首飞。谁能够率先首飞成功,谁就有机会改变行业格局,实现“赢家通吃”。

上一篇 下一篇